社评/美中竞合新典范 台湾的智慧

旺报社评

美国对中国大陆「白纸运动」,及迅速放宽疫情管制两件大事,表态颇耐人寻味。对白纸运动,美国国务院低调反应「每个人都有权和平示威抗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防疫松绑,国务卿布林肯说「希望看到中国成功应对疫情」,不再拿「人权」刺激北京,也不提病毒溯源问题。拜习面对面会谈后,美方不再干扰大陆内部重要事件与议程,已成为美中关系的真实注脚。

拜习会美中关系趋缓

川普政府于2018年对中国改采敌对态度,发动贸易战、科技战、限缩两国人员交流,打击力道一波比一波凶猛,拜登政府延续川普的「印太战略」、将中国界定为比俄罗斯威胁更大的竞争对手,台湾政学界普遍认定美中关系已由战略伙伴转向战略竞争,认为随着拜登政府以多边主义原则,连结全球盟友与中国竞争,世界将进入「新冷战」。

当时不少人认为,美中关系已典范转移,两岸关系亦须随之典范转移。在这些人的认知中,「新铁幕」已经落下,美中科技、产业链、金融脱钩是大势所趋,军事和战略博弈将成为主轴,美日韩、美日印澳(QUAD)、美英澳(AUKUS)等多边主义锁链将紧紧缠绕中、俄两国。台湾隔海面对中国大陆咄咄逼人的威胁,将会获得自由世界在道德、经济乃至军力上的支持。台湾将受益于美中新冷战,跻身「自由世界的中心和前线」,台湾国际地位也出现典范转移。

依据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三个推论:第一,台湾须摆脱「左右为难/逢源」的迷思,坚定地和以美国为首的自由世界站在一起。第二,台湾须摆脱「两岸关系/交流」的思维架构,以「印太核心」的新架构定位自己。第三,台湾将源源不断获得西方世界的支持,但前提是台湾要能凝聚民意共识,凡质疑或反对者都是「敌对势力」的代理人、协力者。

这套论述逻辑粗糙,与事实格格不入。美中建立于1979年的合作关系,确实于2018年出现转折,但称不上「典范转移」,川普末期和拜登初期双方剑拔弩张的关系,并非转移的结果,而是过程中的颠簸。美国不是没有想过与中国经济、科技脱钩,但发现中国早已深度嵌入世界经济、美国消费者高度依赖中国商品,这两个事实后,只好选择妥协。美国对中贸易金额,在双方惩罚性与报复性关税均未解除下,无论进口或出口,最近双双突破历史纪录,已可见一斑。美中在高科技、军事工业、货币的竞争上必然激烈,但不代表双方市场走向切割,日韩等美国传统盟友也会把中国市场当成发展重心。美中关系兼具竞争与合作的两面性,才是旧典范转移后的新典范。

抗中保台失灵是必然

美中竞争的同时,以「护栏/红线」管控可能的冲突,以兼顾对方的核心利益为合作前提,是美中战略竞合新典范的实质。拜习会后,美中立即举行经济对话,孟晚舟案正式撤诉、军事对话也局部恢复,国务卿安排明年初访问大陆,华府逐渐找到因应中国崛起之道。当台海「护栏」建构起来,美方对台立场重回柯林顿时期的「不支持台独、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就顺理成章。

台海「护栏」非空口无凭,加以12月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高层座谈会为例,「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列为议题之一,反过来证实北京并未放弃和统,至少短期内没有对台动武的准备。2020年民进党「抗中保台」大胜,既有香港反送中的助阵,更有美中典范转移颠簸期的「亡国感」加持。时过境迁,2022选举民进党之所以大败,是因为外部情势今非昔比。当美中竞争中有合作、大陆无意攻台、美国不支持台独、香港情势稳定,「抗中保台」失灵就是必然。

在美中战略竞合新典范下,台湾只要够明智,不是不可能获得双边的加持,甚至可以在美中合作中获得外溢红利。无论2024大选是政党轮替,或由民进党继续执政,台湾首先要认清自己所处的国际情势与定位,审慎稳妥地在美中关系新典范下寻求生存与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