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想到,十年后,王兴、程维和俞永福会正面交锋

滴滴、滴滴企业版、滴滴车主、滴滴顺风车、滴滴司机部落……滴滴全家桶被下架了。

涉嫌垄断,没有核心科技,数据安全,长久以来积累的惨烈口碑……滴滴在2021年遇到的至暗时刻,丝毫不亚于几年前,滴滴快的补贴大战的时候,「程维连夜拉通讯录打几十个电话凑1000万」。

彼时O2O大战在打车领域如火如荼,移动支付与在线打车两个赛道互相成就,最终程维带领滴滴成为「最后的赢家」。

现在看来,那个「最后」,只是阶段性的,群雄逐鹿的戏码再次上演,新晋巨头TMD(头条、美团和滴滴),滴滴是走得最艰难的那个。

美团重新上架了新版美团打车App,高德开启了补贴大战,俞永福这个阿里大将也再次被重用。

后续梯队的,上汽投资的享道出行,有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等背景的T3出行还在攻城略地,吉利控股的曹操出行同样是虎视眈眈……

对美团来说,高频打低频的逻辑始终没变。抓住了吃喝玩乐这个核心,就可以向其他领域进军。

前三年,美团还没上市的时候,就试图在打车领域切滴滴腹地,作为反击,滴滴也做了外卖。

但美团可以在各个领域小步试错,一旦打出了市场份额,就继续扩大规模,如果失利,就先退守。美团做充电宝,做打车,都是这个道理。

在线上线下的服务上,美团现有的资源优势,很容易做到——走你的路,让你无路可走。这一点,有点像早年的腾讯,拥有了QQ,就可以把触角伸向众多垂直赛道。

美团打车,成了,则美团如虎添翼,以后再做出个上市公司——比如下一个猫眼。不成,美团又可以继续退守。在滴滴称霸的这两年,美团打车在上海的服务其实还是保留的。

而高德地图,是一个被低估了能量级的产品,甚至阿里此前都低估了它。很多人已经不止一次,在打不到车的时候,被劝说用高德打车。高德聚合了各路打车平台,供给源头显然比滴滴更丰富,同时,消费者选择也更多,价格敏感型用户,就喜欢比价选最低的。

至于中国有多少价格敏感型用户,参考拼多多的活跃用户数,大家就知道了。

位置大数据,点对点的匹配能力,这些,滴滴有,高德也都有。

更为重要的是,原本实权上只执掌高德的俞永福,现如今麾下拥有位置服务、本地生活和飞猪三块业务,并且直接向逍遥子张勇汇报。

过去几年,高德地图在俞永福的带领下,已经超过百度地图成为行业龙头,高德还顺势推出了打车、团购、旅游、车险等业务,全面对标美团+滴滴。

饿了么与口碑合并时,阿里推出过三公里幸福生活圈的概念。彼时,这个生活圈里,饿了么、盒马甚至淘点点都是排头兵,而高德并没有入圈。

现在,阿里本地上海的高层重组,高德的入口优势和位置服务能力,显然很适合成为本地生活圈占领的排头兵。

时间回到2010年。

俞永福还在执掌市场份额第一的手机浏览器UC。

程维还是阿里巴巴B2B部门最年轻的区域经理。

王兴则刚刚创办团购网站美团,没人能想到,10年后,他们三位会在打车这件事情上激烈交锋。

对上汽、一汽、吉利等车企巨头来说,被互联网模式席卷了这些年,他们慢慢也学会了互联网打法,与其坐等被各种互联网巨头冲击,不如主动出击。

打车这件事情,不像电商和短视频,更不是互联网社区,用户是没有任何忠诚度的。

现在市面上的打车软件未必比滴滴安全,但至少,它们还远不到上市的程度。

就算要上,他们也知道了,肯定不能去美国上。不管怎样,他们背后都有钱,还能打。

一面,互联网的好日子到头了,另一面,战争还在继续。

监管「虽迟」,成就了移动互联网的狂飙突进,各路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

监管「但到」,熔断了巨头向前垄断的路,也给后续的开放合作腾出了新空间,给宁德时代、比亚迪们成为时代龙头的机遇。

前十年的红利消退了,21世纪20年代的科技红利,或许正好在释放的底部呢?

你还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