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的古代人是如何扛过高温的?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炎热的夏季,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待在屋里空调开到16度,躲在被窝里。

可是,在古代炎热的夏天没有空调,他们是怎样度过炎热的夏天呢?

在日常生活用品上下功夫

在古代,夏日炎炎,也是人们最渴望避暑的季节。

衣服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御寒遮羞,可一到夏天,这些厚重的布料便成了"累赘",需要减少覆盖面积来纾解酷热。

既然已进入文明社会,赤身露体显然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古人开始在衣料和制品上想办法,发明了各种奇巧淫技来避暑。

上至贵族,下至平民,各个阶层的人们对抗酷暑都有自己的一套。

古时王公贵族尤为讲究,他们发明了一种名为"冰丝裀"的织物。

据《乐府杂录》记载,有一名家道中落的长安贵族,家徒四壁,只剩下一件旧冰丝裀。

一位波斯商人见状询问此物奇特,贵族解释说这是冰蚕丝所织,置于屋内,可使满室清凉。

商人十分高兴,连忙花大价钱买了下来。

清代诗人李应莘也有"冰蚕吐丝丝不绝,轩妃碎织西陵雪"的诗句,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冰丝裀的原料正是冰蚕丝。

平民百姓家自然无法享用如皇室般奢华的冰丝裀,但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同样不容小觑。

面对炎炎夏日的考验,他们发明了多种简便有效的避暑方法。

其中,穿着由葛布或麻布制成的衣物便是其一。

这些布料轻盈透气,能有效驱散身体的热量,带来一丝清凉。

除了衣物的选择,平民百姓还充分利用了自然界中的资源。

竹子,这种随处可见的植物,便成了他们制作凉塌和凉席的首选材料。

竹子的质地坚硬且具有天然的凉爽特性,经过精心加工后,可以制成各种凉爽的家具。

这些竹制凉塌和凉席不仅耐用,而且通风性能良好,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在炎热的夏季保持身体的舒适。

宋代诗人陆游在其诗作中曾提到过一种名为“湘竹床”的竹制家具,并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湘竹,即产自湖南地区的斑竹,以其独特的纹理和色泽而闻名。

湘竹床不仅外观美观,其材质更是上乘,使得它成为了消暑利器。

这种对湘竹的偏爱并非仅限于民间,就连皇家宫廷也对它青睐有加。

故宫博物院至今仍珍藏着一件用湘妃竹制作的靠背椅。

这件靠背椅不仅展示了湘妃竹的自然之美,更彰显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

避暑山庄

夏日的炎热如火而过,每个人都渴望找到一个清凉避暑的地方。

有人选择南方的绿荫间,有人选择北方的凉爽山林,而在古代,最贵族化的避暑场所莫过于承德避暑山庄了。

承德避暑山庄,自然资源丰富,山水交融。

如《避暑山庄记》中所写:“这里有金山发脉,暖泉涌出;云雾缭绕,石潭清澈。草木葱茏,风景宜人。”

这里环境优美,春华秋实,自然景观美轮美奂。

气候条件也极为宜人,热河地区“地形高低错落、空气清新,风和日丽,氛围祥和”。夏季这里徐徐微风拂面,带着丝丝清凉,开启了一场清爽的避暑之旅。

承德避暑山庄的建设经历了数代皇帝的精心打造,期间超过78年。

大量湖泊被修建,绿草掩映,就像是一幅神仙居所。这里气温比周围要低5度,水面微风使得整个空气都充满了凉爽,绝对是避暑胜地中的极品。

康熙皇帝赞誉承德避暑山庄为“自然造物,人造精品”,便能看出他对这里的喜爱之情。

清代皇帝们更是钟爱此地,每年都会来此享受天赐的清凉。

冰从何来?

从电视剧中我,我们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宫女捧着扇子,将冰上的凉气来回扇动,以保证整个屋子的凉爽。

那么,在古代,没有现代电力和制冷技术的情况下,冰从何而来?

据记载,在周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采集冰块用于夏季制冷。

当时,江河结冰后,专人会负责采集冰块,并将其存放在专门的冰窖中准备夏天使用。

由于保存技术有限,冰块在夏季往往只能保存一部分。

冰块在古代极为珍贵,只有皇亲国戚等特权阶层才能享受到。

在盛唐时期,长安城甚至出现了用冰块来交换金子的情况,可以看出冰块的珍贵程度。

王公贵族们更喜欢将冰块与水果混合制作成冷饮来降温。

古人通过采冰和制冰这两种方式获得冰块,采冰时,他们选择适合的河流或湖泊,在冬季将冰层切割成块后储存于冰窖中。

古人的采冰量虽然不大,但他们的智慧和技艺使这一传统得以延续。

由于冰块的珍贵性,普通人难以享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