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就不会有遵义会议,也不会有长征中毛主席的领导地位

在红军历史中的那个重要时刻,遵义会议宛若东升的旭日,将重重迷雾一举吹散;自那以后,毛主席则作为伟大的舵手坐镇船头,引导着红军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

谁也无法否认,那场持续了3天的会议一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若是没有王稼祥,历史还得再走很多弯路。

敏锐的王稼祥

1925年之后的5年,王稼祥一直在国外求学,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会,远在国外的王稼祥也听闻了中国国内翻天覆地的变化,待到他刚刚回国后,又听闻了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上的诸多事迹。

王稼祥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官”,他对于马列主义烂熟于心,却对中国社会的实际国情与革命实践经验不太了解,本着“从实践中来”的考虑,他更加渴望投入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

那么,“朱毛”将会是最好的老师,于是他便义无反顾地去追逐红军。

1931年,刚刚进入江西中央苏区的王稼祥就与毛主席有了直接的接触,毛主席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他的记忆中,毛主席与他在苏联遇到的很多高层领导人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毛主席总是能用易懂的话语讲述那些深层次的道理。

来到中央苏区工作后,王稼祥从第二次至第三次反“围剿”中都有所参与,他深知自己对于中央苏区的情况了解并不十分充分,因此每当中央制定作战方略时,王稼祥从不随意发言,他的态度一直都很慎重。

尤其是在第二次反“围剿”的作战中,多数军事领导人都主张“分兵退兵”、“退出苏区”等方案,可只有毛主席、朱德等少数人在坚持“诱敌深入”策略。

最后,毛主席的“先打弱敌”提案被通过,在这样的节骨眼上,王稼祥还是没有发言。

只是在那个时候,他已经感受到了毛主席在作战方针上的讲述十分深刻,而且把整个红军面临的局势都分析得很透彻。

作战的过程中,王稼祥始终在与红一方面军总部行动,王稼祥也利用这些宝贵的机会和毛主席有了更多的交流,毛主席给他介绍了很多有关红军的情况,并拿出了一些文件让王稼祥更快消化理解。

另一边,毛主席也在面临着很多麻烦。

1927年的失败,陈独秀成为了失败的替罪羊,向忠发接替成为领导人,后者虽来自工人阶级,可他没读过多少书,对理论的研究也不透彻,不得不找李立三来指挥工作。

由于1930年李立三违背了共产国际的意愿,使得共产国际出面干预,还把大批留苏学生送到中共和共青团的领导层当中,其中博古就备受关注,最终一路升任至高层。

博古是个好学生,但他对于军事了解不够深入,在苏区和红军本就困难的情况下,他只得依赖李德。

李德采取的作战方略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于是乎,整个苏区都因过度动员导致内囊掏尽。

蒋介石是个一不做二不休的人,他继续发动的第五次“围剿”,红军这边的临时中央采取了分兵把守的模式,盲目同国军展开了“决战”,让本就弹药奇缺、人员不足的红军雪上加霜。

博古、李德在面临这种情况后也慌了,他们开始了战略转移之路,让8万人的大部队集体搬家,可部队一路曲曲折折,刚走到湘江一带就遭遇了战斗力极强的国军序列,再度遭受巨大损失。

不过,这段历史中有一个小插曲是值得注意的:毛主席在政治上并没有完全受到博古信任的时候,六届五中全会上,毛主席被博古列入新一届政治委员的名单,这其实就为后来毛主席在长征之路上进入领导曾奠定了组织条件。

而且,当张闻天与博古发生争论后,他也开始积极向毛主席靠拢。

1934年10月开始,那场轰轰烈烈的战略大转移开始了,毛主席与张闻天、王稼祥一起突围西征,由于他们三个人总是在一起,还在当年被称为“中央队三人团”。

毛主席和王稼祥身体都遇到问题,他们只能坐担架行军;张闻天骑着马和他们一起,三人在一起也经常交流意见。

那一路,很难说战士们的士气没有受挫,三人讨论的都是党和红军的大事,他们也在沟通中达成了一个共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路线是由于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路线造成的。

王稼祥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在长征路上总是和我谈话,是他教育了我。”

12月20日,军委纵队抵达了黄平,张闻天与王稼祥都在一片桔林中休息,他们也忧心忡忡。

王稼祥率先问道:“红军的最终目标是在哪里呢?还有没有定下一个目标呢?”

张闻天也不知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他叹了一口气:“照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还是得让毛主席出来负责这些事,他打仗比较有办法,比我们都有办法,这是必须要承认的。”

从组织架构来看,随红军一同行动的政委有10人,其中有6名正式委员与4名候补委员,其中包括了王稼祥、周总理、张闻天等人,而这些人中有过留苏经历的就有一半。

若是能把张闻天和王稼祥这两个关键人物争取过来,那么就还有机会,因为当时他们是在政治局和书记处都有地位的,很有可能影响到多数政治局委员发表不同意见。

漫长的交流后,毛主席也成功争取到了这二人的支持,他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

湘江之战已经证明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后来毛主席也在与张、王的交流中毫不避讳地批评博古与李德。

12月的黎平会议上,王稼祥便力主召开一场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目标是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并最终得到了通过。

这一切,都为接下来那3天奠定了基础。

改变历史的3天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了遵义县城。

从某种角度来看,共产国际依旧能够左右局势发展,而那个时间段,中央已经完全与莫斯科、上海失去了联系,大家又处在这样的节骨眼上,就更加没必要听任博古、李德等人的领导与指挥了。

过去一向很少发言的王稼祥表态了:把博古和李德“轰”下来。

这一提议也得到了张闻天的肯定,张闻天表示:“博古不行,一定得变换一个领导人。”

可如此重大的人事任命如何得到每个人的认可,确实需要慎重考虑,当时的红军本就处在危险当中,经不起错误的试探。

王稼祥与张闻天立即查阅了博古、李德等人保存的共产国际有关来电,这一查,还真的有了重大发现。

因为在这些指示中,还有不少指示与毛主席提出的作战方略不谋而合,比如“反对阵地战和强攻堡垒”、“反对分兵把守与单纯防御”,而博古与李德在实际的作战当中却并没有遵循这些指示,这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论点。

就这样,遵义会议终于于1935年1月15日晚在遵义城内召开了。

博古作了总结报告,不过在他的报告中,客观原因仍是被强调的重点。

后续周总理的副报告中,对第五次反“围剿”中的战略战术及指挥错误做了真诚地自我批评,并主动承担了责任,随后,他又批评了博古和李德。

毛主席的长篇发言中,为后续的行动指明了方向。

而毛主席的发言刚刚结束,王稼祥则马上站了起来,旗帜鲜明地赞同毛主席的意见,并严肃批评了博古与李德在军事思想方面的错误,他郑重地向大家建议:如今已必须要采取组织措施,改组现有的军事指挥机构,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并由毛主席出面来指挥红军。

在具体的论述中,王稼祥还加上了很多事实来证明毛主席的正确性。

周总理在听取发言后也缓缓站了起来说:“我完全同意几位同志的批评,我在这里郑重表示完全支持同志们提出关于组织措施的建议。”

那关键的3天,桌下的火盆没有断过,而毛主席的发言也让很多年轻革命家的心中滚烫起来。

由于伤病,王稼祥并没有坐在座位上,而是躺在旁边的一张藤椅上参加了整场会议,每当毛主席发言后,他都会艰难地直起身子带头鼓掌,这也代表着他对于毛主席的一种肯定。

会议形成了高达一万两千多字的总决议,毛主席被增选为政治局常委,长征前所建立的“三人团”也被取消。

在遵义会议结束后,伍修权写下了这样一句诗: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其实,在一般人的理解中,遵义会议后毛主席就拥有了统帅全军的权力;实际上,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虽然当选了政治局常委,可他当时的党内分工只是做了周总理的副手,实际上的最高级别负责人仍然是张闻天。

这背后还是有着特殊原因的。

在遵义会议前夕酝酿由谁来取代博古地位时,周总理与朱德就力荐毛主席,但是毛主席还是推辞了,他认为张闻天先来干一个时期是比较合适的,这主要也考虑到了共产国际的感受。

另一边,在整个长征期间,相比于其他问题,军事才是最为关键的,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军事在运转,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已经能得到张闻天、王稼祥的信服。

张闻天对于军事并没有毛主席那般深入的把握,于是即便是张闻天在这个位置上,他的决策也会考虑到毛主席的意见。

军事行动是千变万化的,是要时刻关注最新动态来做决策的,在这样的思考下,张闻天干脆提议在党内组成一个全新的三人小组,由周总理牵头,并由毛主席与王稼祥共同参与。

毛主席与周总理都是懂军事的,周总理也赞成毛主席的建议,王稼祥更不必多说,如此一来,就算在组织上毛主席还没有来到最高层,可他在军事指挥中的才华就已经彻底被展露出来了,并且得到了将领们的广泛拥护。

因此,历史上才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

那段日子,红军长征路上平均一天就要走40公里,而且还是在恶劣的环境下并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走下的,若是没有非凡的信念为支撑,这一切都难以想象。

对于贵州而言,遵义会议精神也有着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会议遗址旁有一座红军山,山上的红军战士铜像被群众摸得闪闪发亮。

回到那段历史中,促成遵义会议的王稼祥始终维护着毛主席的正确路线与领导地位,在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还明确使用了“毛主席思想”这样的科学概念,这也与王稼祥密不可分。

他能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也能在后来的国际问题上提出许多真知灼见,这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身体原因,他后续露面的频率其实不高。

在担任首任驻苏联大使后,王稼祥也总是腹部带着热水袋在参与工作,他提出的很多见解都是振聋发聩的,即便是大家都认为苏联为老大哥的时代,他就提出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等原则。

在个人职务方面,王稼祥其实并不在意,他始终在追求真理。

1974年,王稼祥在北京猝然逝世,享年68岁。

如今的贵州早已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遵义会议精神也带领人们走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贵州成为了后发赶超的“模范省”。

过去那些站在“十字路口”的人物,仍然闪闪发光。

参考资料

王稼祥是怎样支持和维护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 周平 《世纪风采》

遵义会议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布成良;成阳 《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