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还能相信吗

(图/本报系资料照)

2024国民党总统参选人侯友宜自征召后在民调呈现「腰斩现象」,对比曾是党内最强诸侯,如今却沦朝三暮四称号,走向提名撤换以及人设攻击的「议题操作」,造成支持者部分「恭默守静」。从「议题设定」到「沉默螺旋」也让民调成为超越选举主轴的宣传技巧。

侯友宜竞选办公室执行长金溥聪踢爆民调公司可因「指定题目」获得高额报酬,这类民调正向看是修正选战策略,但事实上已经偏向「壮胆」或「攻击」之效。不可讳言,机构效应早就成为选举策略的一种操作手段。如同2004总统大选,「连宋配」选前支持度远远高过「陈吕配」,但是最后依旧败北。

当侯友宜民调一旦低破党内假设的「换侯」门槛,等同失去国民党的基本盘,已有媒体刻意炒作换侯民调,自行纳入郭台铭为第四组候选人企图分化,迫使普罗大众被引导到侯友宜支持率低,成为「议题设定」一贯认知而难以翻身;而支持者舆情长期受到对手刻意的「人设」崩解,隐匿原本好感度噤若寒蝉,加上媒体意见气候舆论氛围,难怪同党郑丽文公开呼吁「侯下韩上」换将,导致支持群众焦虑沉默迫使深蓝未归队,强化「沉默螺旋」表面多数达牵制效用。

1930年美国开启民意调查,精准预测总统大选结果,民意调查成为具有公信力的机构组织,如今却能由不同单位委托执行,却有目的导向作为民调基础的害群之马。透过民调方式访问特定选民,选择性的发表结果,目的在于增加对于该党支持,进而获取政治上的利益;尤其在选举日将届,政治民调可谓泛滥成灾,因此掩盖政策主张,独厚政治目的与媒体利益,自然枉顾大众的民生问题。

侯民调被对手渲染成「朝三暮四」的负面宣传,已经超越选举主轴,机构效应沦为操作手段,掌握媒体「议题设定」迫使支持群众「沉默螺旋」,民意调查已成为负面宣传的选举工具。(作者为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