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批共融公园白天热爆无法玩 专家:公设概念未跟上高温时代

共融公园普遍缺乏遮荫为民众诟病。(本报系资料照)

家长指出,公园若缺乏遮荫,早上到下午的烈阳曝晒几乎没办法使用游乐器材。(李柏澔摄)

共融公园近年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县市建置,一来提升更优质的公共空间利用,也提供里民、亲子等更多的游憩场所,然而在极端高温影响下,共融公园普遍缺乏遮荫也为民众诟病。专家表示,国内公共设施的概念没有随着高温时代来思考,现在已经不光追求绿化,而是「凉化」。

家长A表示,公园既然要做到友善,相关配套就应该做好,但很多共融公园的树都是被砍掉的,是否因应施工而砍伐并不清楚,但有些树甚至被移植到其他地方。

家长B说,公园如果没有遮荫,早上到下午的烈阳曝晒根本没办法玩,一天下来只能傍晚才去公园,很多共融公园把原本草地换成水泥地、沙地和橡胶垫,和环境共融的理念相差甚远,可见好管理才是政府最在乎的。

环境品质文教基金会董事长谢英士表示,很多共融公园鼓励小朋友在其中游憩,材质的不合适导致不少孩童被烫伤但没被重视,在全球暖化下日照天数增加,共融公园也缺乏树木的遮荫,公园里的器材能使用的时间大概只剩傍晚和晚上,要面对的其他问题包含蚊虫、治安安全等问题,根源在于政府对公共设施的概念没有随着高温时代来思考。

谢英士说,一个城市里头能够降低热源的东西为「城市4要素」,即「河川」、「建筑」、「道路」和「人」。河川能把风带进来;公共建筑如何「凉化」,材料的改革将是必然;新建道路的开辟过去想到的是车道和消防道,未来应思考规定留下绿荫的面积,每个地方一定要有凉化设施,才能将热岛效应降低一点,否则洒水车成本太高,不是长久之计。

最后的「人」,高温已成日常,都市高度发展下都市热岛效应已不可逆,执政者在都市治理上并没有被谈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