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党旗红】综述:党建引领“带”出幸福路 青海、四川脱贫工作见闻

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于杨 王志艳)“民族团结党旗红”网络主题宣传采访活动近期结束了在青海四川两站的实地调研,当地各级党组织以党建为引领,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方面工作,其中的生动故事和卓然成果给参与活动的新闻工作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幸福生活在哪里

四川省甘孜环境恶劣、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面对这样的现实,甘孜县扶贫开发局首先着眼居民的生活难题,在距离当地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合理的位置选址,设置易地扶贫安置点,为591名居民创造新的生活环境,改善条件。

同时进行劳动技能考察。挨家挨户统计居民年龄、专长、技能、受教育程度等,建档立案替居民谋自立之路。

安置点党支部与12家企业、单位结成共建对子,帮助开展技能培训59场,帮助解决就业岗位138个,搭建产业销售平台9个,人均年收入增加近2000元,安置点群众全部脱贫。

无独有偶,在青海省循化县,这里黄河经流山河壮美,但却因河床太低,难以引水灌溉,得不到好收成。当地的农户种麦子不挣钱,居民大多除耕作外缺乏其他的劳动技能。在经过对土地进行考察和分析后,当地村干部采购线辣椒种子,更改耕作方案,“地贫人困”的窘境才成为过去。

细长像线的辣椒,皮薄、肉厚、色鲜红、味香醇。“以前辣椒不好卖,现在拉面馆老板到村里来收购,第一茬能卖到25元一斤。”循化县新建村村民热者卜说,一年收三茬,一亩地年收入至少5000元。在新建村,像马热者卜这样20多户撒拉族贫困户都种上了线辣椒。

据统计,如今在循化县辣椒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从“要我种”到“我要种”,热火朝天的线辣椒种植,让上万名撒拉族群众尝到了甜头

没有人愿意过着困难的生活,也没有人不愿意去改变面前的困境,让这些曾经的贫困户难以为继的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焦虑,以及不知道出路在哪里的迷茫。

而当地扶贫开发局所做的工作,正是对种种难题的逐步拆解,从安置稳定的生活环境,到提供生存技能的培训、致富道路的指引,再到扶贫产业行业的扶持,系统性的工作对贫困户脱贫摘帽的影响是深远的。

幸福生活从哪来

为曾经的贫困户创造条件的人,是一群可爱的人。

来自成都龙泉驿区王勇福,是赴甘孜援藏的基层干部,对于这样一份工作,他不觉得有什么可抱怨的。与他同期上高原的每个人,都是在指定工作时间前三个月就奔赴驻地进行交接,没有适应缺氧的时间,没有过渡期,对他们来说,所做的是争分夺秒的工作。

四川省德格县本地人其美多吉也不遑多让,过去30余年他驾驶着长途邮车穿梭在甘孜县与德格县之间耸立的雀儿山上,“140多万公里,足以绕赤道35圈、往返地球和月球之间2次的距离,0事故。”他对自己的成绩很骄傲。

规定的工作时间是早上6点,但为了不影响下午的配送,其美多吉通常凌晨3点就出发,赶在中午前就到达目的地党刊、报纸、粮食、网购的生活物资、娃娃的录取通知书……哪怕只有一张明信片,邮车就不会停。

在四川甘孜州石渠县,一座现代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区解决了高原上吃菜难的问题。这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园区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利用科技让百姓致富,让人们有持续的、可累积的收入。

一百个可供稳定使用20年以上的蔬菜大棚,是依托中粮集团的技术和人力一平米一平米的搭出来的。技术人员驻扎在园区内,在田间地头指导种植、安排生产计划、记录种植区温度湿度水肥数据。合作的科研院所则依据收集的数据,分析研究并反馈指导园区下一步种植。

“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各地脱贫攻坚的工作都有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口号,但这样的口号不是喊喊而已,而是每一个人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历尽千辛万苦走基层,道尽千言万语明政策,想尽千方百计解难题。对于当地脱贫摘帽的人来说,幸福生活正是来自于这群以党建引领为目标,不辞辛劳的各级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