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民富产业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条条村道平坦齐整,砖房小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村容整洁……而就在几年前,这里的人居环境还并不尽如人意。

天津市津南区双桥河镇西官房村,地处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区。这里发展较为滞后,人居环境需要改善。自2017年起,在驻村帮扶组的帮助下,西官房村强党建、亮村貌、兴产业、促增收,走出一条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增强发展能力的新路子

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

五颜六色的盆景,把西官房村陈玉冬家的庭院装点得十分漂亮。

“路变宽了,水变清了,空气也好了,做饭取暖都用上了天然气。”70多岁的陈玉冬说,“环境好了,家家户户得空都会拾掇一下自家的小院。”

2017年8月,西官房村被列入天津市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驻村帮扶组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镇村联动开展行动,集中清理村内的48条里巷、150处垃圾堆放点,实现了村内垃圾从分类收集到转运处理的有效衔接。

驻村帮扶工作组组长刘卫民介绍,村里主干路、胡同里巷路面全部硬化,全域实施自来水入户,再加上“煤改气”、污水管网和厕所改造,“西官房村的整体面貌为之一变,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提升。”

漫步村中,一步一景,赏心悦目。按照“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原则,西官房村组织群众开展“美丽庭院”建设,房前屋后增加绿化面积,让村庄更加美丽。

“在此基础上,村里制定村规民约,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巩固环境治理成果。”西官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玉铁介绍。

治理创新,引领文明新风

村民谢贵元家门前摆设的书架和小板凳,尤其引人注意。

“你瞅,这期的内容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内容是我写的,画是我9岁的小孙女完成的。”谢贵元说的,是自己主持的“板凳课堂”。自2019年开课以来,他已组织了几十场讲座,吸引百余户村民参与。

在西官房村,谢贵元的做法并非个例。村民孙国明在自家小卖部建起了“服务驿站”。村里的“共享书架”常年开放,定期更新党报党刊和书籍。“这是西官房村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基层治理的一个方面。”双桥河镇党委书记陈子苓介绍,2018年村级党组织换届后,镇党委从建强村级党组织入手,探索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大力倡导文明乡风,积极引领村民自治,努力实现乡村善治。”

西官房村分成4个片区网格、8个子网格,村党总支书记任总网格长,村两委成员担任片区网格长,其他村干部担任网格员。“通过织密服务群众网络,可以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张玉铁说。

绿色产业,铺就致富之路

“咱的稻田蟹纯绿色、无公害,在市场上特受欢迎,供不应求。”站在田头,种植大户王德亮喜上眉梢,“现在每亩年综合收益比过去翻了一番。”

2019年,西官房村开始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沽水茂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将其作为产业孵化基地,大力发展精品小站稻种植、稻蟹立体生态混养等绿色生态农业。

在合作社帮助下,王德亮流转500亩耕地,逐渐走上发展快车道。如今,西官房村生态小站稻种植面积达到700亩,各类绿色生态农业已惠及1670人。

沽水茂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20多个大棚内,一盆盆君子兰青翠欲滴。2018年,村民杜艳林放弃了高薪工作,回到村里种植君子兰,成为合作社的君子兰种植项目带头人,并探索出一套合作社“统一出苗、统一指导、统一回购”的经营模式。村民种植2万株兰苗,可收入约5万元。

“通过这一模式,已有350余名当地村民就业增收。”杜艳林说,下一步打算带动更多村民种植君子兰,让更多人增收致富。

2019年,西官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2017年翻了一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244元,一条绿色产业铺就的致富之路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