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外孙》:亲情在不落俗套的遗产争夺战中赢得胜利
◎许莹
在亚洲国家的电影版图中,泰国电影在艺术和商业上均引起国际影坛的高度关注,《初恋这件小事》《冬荫功》《天才枪手》等作品曾让观众看到泰国在商业电影方面善于“以小博大”的实力。
由泰国本土导演帕特·波尼蒂帕特执导的中小体量影片《姥姥的外孙》凭借细腻平实的生活流叙事以及对家文化的深度挖掘,一举成为泰国影史上第五部全球总票房超过10亿泰铢的电影。8月23日,该片登陆国内院线,截至8月27日,该片的豆瓣评分高达9.0分,我国观众对其的认可度可见一斑。
很多观众在影片的情感驱动下带入自身过往:或是思念逝去的家人,或是回想起疏离已久却深深依恋的亲人,甚或是那故土难归所带来的挥之不去的乡愁。影片中,这个三代同堂的泰国华人家庭里,祖孙的代际关系、核心家庭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所面临的挑战与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困境如出一辙,加之影片对潮州话、潮州童谣、清明节扫墓等中式元素的使用,使得该片与中国文化有了天然的亲缘性,这也让观众更能够产生共情、共鸣。
啃“姥”计划
《姥姥的外孙》又名《如何在外婆去世前赚到100万》,影片开始,阿安去探望病重的爷爷,并问一直在照顾爷爷的堂妹“为什么不找份既轻松又赚钱的工作”,堂妹称她已经找到了。不久,爷爷离世,堂妹继承爷爷的房产,一夜致富。阿安才恍然大悟,受其启发,立即开启一场外孙的啃“姥”计划。在得知姥姥罹患癌症后,阿安放弃做游戏主播、迅速搬入姥姥家,全职陪伴起姥姥,希望在姥姥过世后也能继承房产,甚至还急不可待地把房屋的买卖信息贴到网上。与外孙一样“别有所图”的还有他的两个舅舅,他们算是这场遗产争夺战中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遗产争夺这种戏码一旦执着于情节翻转,就会变得狗血不堪,然而全片看上去不吵不闹、平和安静,仅有的一次拌嘴,是家庭聚餐时姥姥向家人宣布自己已经知道身患癌症,她的三个子女间才有了短暂的争吵。
心理时间
那么不靠强情节推动的它,靠什么让观众准确地感知到无法被量化的亲情与打得叮当响的金钱算盘之间的矛盾呢?答案是:时间。正如阿安请教堂妹:“我要怎么做才能像你得到这些?”堂妹自问自答道:“你知不知道老人真正想要但儿孙们又给不了的东西是什么?是时间啊。”
创作者在客观时间之外,巧妙地放大了对心理时间的表现。心理时间是主观心理上对时间产生的感觉,也意味着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质意义,影片将观众日常忽略的心理时间通过人物行为外化展现出来,观众倏忽才意识到,原来同一场景下,老人度过的一分钟和子女度过的一分钟可以完全不同。
在《姥姥的外孙》中,农历春节过完,子女作鸟兽散,留下杯盘狼藉与剩菜剩饭,此后形单影只的每一天,姥姥的心理时间都比子女想象得要漫长,姥姥说:“我不喜欢春节后的那一天,冰箱里塞满了剩菜,而我必须一个人吃完。”影片更通过阿安搬出母亲家去陪姥姥,以母亲的感同身受来强化这种对心理时间的认识,母亲坦言:“我终于明白,当大家都搬出去的时候,阿嫲是什么感受。”
每到周日,姥姥都穿戴整齐地坐在家门口等待子女回家吃团圆饭,子女匆匆地来、匆匆地吃又匆匆地走,连一起打牌的时间都没有,宝贵的团圆时间对于日夜渴盼的姥姥而言过得实在太快了。而阿安最初陪姥姥扫墓时撒花的随意、为姥姥买炸鱼时的不耐烦、敷衍姥姥用微波炉加热的水冲茶敬神、陪姥姥看病时看到代替人排队的一双双鞋子等等,这些细节都意在体现最初外孙与姥姥相处时的不耐烦。而这种不耐烦同样是心理时间,这也不得不让观众静下心来反思,在不平等的心理时间里,是否在无意间中伤了那个最爱你的人?
如果说物理时间是人生或事物存在长度的数量概念,那么心理时间则是表示生命深度与广度的质量概念。《姥姥的外孙》的重情感戏放在姥姥过世后的出殡,外孙阿安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敲两下棺椁给姥姥指路,这也是引发众多观众落泪的重要桥段之一:“姥姥,我们出发了”;“姥姥,我们路过了你的粥铺”;“姥姥,我们路过了你朋友的小卖部”;“姥姥,我们路过了你接我放学的铁路桥”;“姥姥,到我给你买的新家了”……这一段落以空间地标的形式,走完了心理时间意义上的姥姥的一生。生命在这里成为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每一时的状态都是承前启后、相互关联的。这同样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对姥姥一生的认知皆源自外孙阿安的记忆。
遗产与爱
姥姥去世后把房子留给了小儿子、把钱留给了外孙,勤勤恳恳的孝顺女儿和生活富裕的大儿子什么也没得到。而此前,姥姥与其哥哥在继承父母遗产时,同样因为身为女儿而没能被平等对待。这些情节在广大观众间引起了争议。
笔者倒觉得,与其说影片对“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形成巨大挑战、在男女继承问题上具有性别的反思意识,倒不如说姥姥是把最大的一笔遗产留给了女儿——那就是时间。因为姥姥曾对女儿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也不知道我心里谁排名第一,但我最想你陪在身边。”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家长如果给某个孩子钱更多,则意味着他们更偏爱这个孩子。而在这场不落俗套的遗产争夺战中,姥姥的所作所为让我们看到爱其实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她爱大儿子,所以哪怕大儿子送给自己的鞋不合脚,她也要一直穿着,为了让从小体弱的大儿子不生病,她宁愿不吃牛肉、信观音;再比如,她得知女儿为陪护自己而调整到夜班工作,便故作生气,言语间却满是心疼……“手心手背都是肉”,最终小儿子之所以能继承姥姥的房子,是因为姥姥担心她死后,小儿子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亲情从来都不是利益分配,不讲究什么公平不公平,而是要相互扶持,给家里那个打出最差命运之牌的人“兜底”。
这是一场亲情的胜利,影片也通过时间破题了“孝顺”的本质含义。特别是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姥姥的外孙》让那些背井离乡在大都市打拼的年轻人意识到,“一分钟”和“一分钟”或许并不相同——爱你的人不会让你等太久,不爱你的人根本不在乎你等多久。地铁上挂断的电话本可以不那么匆匆,那些对子女归家的热切盼望本可以不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