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小课本「外婆」改「姥姥」 要唱《姥姥的澎湖湾》?

综合报导中国大陆上海国小二年级国语课本第24课《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为「姥姥」,而第6课《马鸣加的新书包》也是全部使用姥姥。由于大陆北方惯用姥姥,南方惯用外婆,因此掀起了群众热议

根据去年上海市教委对此问题的答复,「姥姥」属于国语(大陆称普通话),「外婆」属于方言。但这番解释又造成了更多争论。

据《新京报》指出,据《北京方言词典》的记载,姥姥的词义为「一、儿童称老年妇女,二、反驳词,同「哼、胡说」,三、用于坚决反对,有「任何人」的意思。四、指外婆。可见外婆是国语而非方言。此外姥姥原本也是方言。

《新京报》指出,国语和方言之间并非对立、互斥的关系,据《论语》记载,孔子弟子讲课时使用雅言(共同语言),在家中则讲方言。因此国语和方言双轨并行是自古以来皆然。

「雅言」至汉朝称为「通语」,明清时称官话」。中华民国建国后称「国语」。中共建政后改称「普通话」。

《新京报》主张语言文字的学习首先应坚持尊重「文本」的原则。不尊重无本,对文本任意删改,是对原有资讯系统的破坏!《人民日报》也同样做出了批判。

据《人民日报》报导,上海教育出版社昨日作出回应,表示沪教版国小国语课本中,外婆与姥姥的称谓都有使用,外婆出现8次,姥姥出现4次。二年级第二学期课本将「姥姥」改为「外婆」,是因为教学需求。二年级课本「外」安排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第4课中,「婆」在第二学期第18课中,「姥」在第二学期第24课中。因此学生在学到「姥」之前已经先学过「外」、「婆」二字。

上海教育出版社表示两种称谓没有绝对地域区分,但因此事了解到,教材的编写除考虑识字规律和增强学生对文化多样性了解外,还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和语言习惯媒体报导去年的回应实际上是《寒假生活》中一道英文翻译题翻译方式的回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也作出相似的澄清,并表示未曾接受媒体采访,未做出过任何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