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丨广州求索产业跃升:如何从“智车之城”迈向“天空之城”?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 实习生刘喜月 广州报道

一百多年前,“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在广州开设首个飞机制造厂,在燕塘制造出中国本土的第一架飞机,揭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史的第一页。

时间来到2024年,将一份海鲜刺身从黄沙水产市场运往太古仓,4.8公里的配送路线用无人机仅需8分钟;用无人机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广州黄埔九佛街的超级农场上的农田耕作如同“打游戏”般一样简单;天德广场的飞行汽车腾空而起,横越花城广场、海心沙亚运公园等广州市中心景观……

从近代到现代,从城市中心到田间地头,广州对“展翅高飞”的渴望从未停止,似乎又总是“快人一步”。

日前印发的《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广州低空经济整体规模达到1500亿元左右;推动关联的载人航空器、飞行汽车等航空器制造业实现产值规模超1100亿元,推动广州成为国内首个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城市等目标。

如今,广州正迅速卡位低空经济,在空中交通、旅游观光、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细分领域抢占市场先机,并集聚了1000多家无人机相关企业,形成了64家低空经济核心企业,涵盖集成测试、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整机制造、卫星导航通信、工业级应用等领域。

广东省无人机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原教授罗亮生认为,《实施方案》形成了城市低空发展的清晰定位和目标,从行业来看,广州低空涵盖的关键领域不仅拥有整机制造的龙头企业,也有产业链细分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场景来看,无论是空中交通还是应急救援、城市文旅等,低空经济同样在广州形成了新业态,由此推动了广州低空产业乘“东风”腾飞。

“智车之城”造就“天空之城”

蓝天白云之间,飞行汽车“旅航者 X2”在广州天河区繁华的天德广场响起螺旋桨的轰鸣,从江边垂直起飞,通过自动驾驶模式,向标志性建筑广州塔方向飞行。

“旅航者 X2”是由小鹏汇天自主研发、制造的一款双人智能电动飞行汽车。完成城市“首飞”后,小鹏汇天创始人、总裁赵德力畅想了一番低空飞行的未来图景:随着低空空域逐步开放,低空飞行商业化路径已逐步明朗,未来5至10年,在城市低空打“飞的”通勤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以小鹏汇天为代表,广州在低空飞行的城市空中交通领域,拥有小鹏汇天、亿航智能、广汽集团等本土研发制造企业,这些企业长期致力于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eVTOL)和飞行汽车的研发制造,逐步成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代表。

有如亿航智能EH216-S在适航审定方面集齐三个“全球首张”;小鹏汇天计划在今年四季度开启分体式飞行汽车的预订;广汽集团则是国内少有的投入飞行汽车研发制造的国有企业,今年3月,广汽飞行汽车GOVE首次完成城市复杂低空环境下的飞行验证。

事实上,广州能在城市空中交通领域的整机研发制造占据一席之地,与广州汽车产业的制造基础不无关系:广州连续五年稳坐全国汽车产量榜首,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65万辆,“智车之城”为低空飞行的研发制造夯实了地基。

小鹏汇天副总裁仇明全认为,飞行汽车对智能化要求比较高,要高度融合汽车工业尤其是智能电动汽车的行业技术和产业优势,以更好地适应航空工业的需求,在这方面就需要依托汽车工业,而无论是传统汽车生产,还是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广州是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生产基地,这也是当初企业选择在广州落地生根的原因。

《广州市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年)》提出,鼓励开展飞行汽车技术路线、法规标准、市场应用、产品监管等研究,探索推进飞行汽车量产及商业化应用,助力构建陆空一体的三维立体智慧交通场景。

基于这一优势,广州正酝酿低空飞行产业的更大雄心。小鹏汇天方面透露,今年下半年将生产50辆左右分体式飞行汽车的样车,并在全国进行陆行测试和飞行测试,尽快面向个人用户量产交付。广汽集团将在2027年推出飞行汽车示范运行方案,在粤港澳大湾区2至3座城市实现“多元站点—地面交通—空中交通”全链条立体智慧出行服务。

构筑“低空经济”未来场景图

“打飞的”之外,“低空+物流”“低空+农业”“低空+文旅”“低空+应急救援”“低空+城市管理”等应用场景正共同构筑广州的“天空之城”。

在物流配送领域,广州正悄然进入“空中速递”时代。今年3月,广州开通全市首条城市医疗集团低空医疗配送快线,以广州开发区医院西区院区至南岗院区为试点,一架搭载着“标本专用恒温箱”的无人机仅用了7分钟便完成运送任务,效率提高约65%。

当低空遇上传统农业,同样为其插上智慧翅膀。无论是在广州黄埔打造“超级农场”使用农业无人机进行水稻撒播,还是借助高科技手段将无人化管理模式应用于大规模种植场景,广州的极飞科技正探索智慧农业的新机遇。

与此同时,低空经济与应用场景的不断创新,广州旅游经济业态也随之不断拓展。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九龙湖广场,亿航智能生产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已开始开展常态化飞行体验,还可以体验环九龙湖广场、环迳下纳米小镇等5条旅游观光测试航线。

无独有偶,在广州市白云区安华汇风洞跳伞基地,同样上演“低空+文旅”的生动一幕。该风洞飞行基地是广州首家大型全天候户外风洞,最大风力可以达到18级,可以让体重200斤的人飞到最高20米的高度。这一新潮的航空体育运动成为不少爱好者进行高空跳伞模拟体验的选择,也是广州以低空飞行赋能文旅消费的生动实践。

除此之外,不少广州企业利用无人机探索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

作为国内最早涉足无人机机巡业务的企业之一,广州中科智云科技有限公司自研了可见光、红外、激光雷达等多种技术手段于一体的AI智慧附件,给无人机装上“眼睛”和“大脑”,衍生了“智能航线规划”、“机载AI盒子”、“无人机智能管控作业系统”等自主产品和技术,利用无人机平台,协助电网公司开展巡检工作。

“随着材料技术、电池技术、飞控技术的成熟,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中科智云创始人张凡表示,通过AI技术的加持,无人机在前端就能判断故障的类型,确保巡检飞行有效,比传统人工巡检效率提高了近20倍。

同样利用无人机开展社会治理的广东翼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则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地安装了5G无人机基站,通过构建地空一体感知网络,实现一控多机、多控多机等远程操控。翼景科技自研的无人机可应用于社会治理、公安执法、应急救援等多元场景,依托自动更换电池等技术实现连续巡飞。

“无人机在广州赋能各行各业,形成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各行各业利用无人机改造行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在罗亮生看来,低空飞行作为新生事物,仍需要各大厂家在场景试飞过程中磨合形成全新的体系,运用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赋予全新的产品形式,从点到线,从线到网,由此构筑低空经济的未来场景图。

“链式”发展带动织密网络

众多应用场景的出现,为低空经济上下游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广州低空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目前,广州无人机相关企业有1000多家,已形成了64家低空经济核心企业,沿珠江两岸、广深科技走廊带状布局,基本覆盖了产业链上中下游,涵盖集成测试、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整机制造、卫星导航通信、工业级应用等领域。

广州中雷电科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位于“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的科技企业。经过数年发展,中雷电科已经在微波毫米波相控阵系统领域具备全流程自主创新研发生产能力。

据中雷电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研发生产的通信设备、电子测量仪器与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十分契合。比如一款反无人机雷达,可为空中管控提供技术手段;另一款气象相控阵系统可以监控低空的突发气象,为在低空运行的航空器提供气象信息和安全保障。

以通信系统设备、通信终端设备、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为主要经营方向的广州程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服务于低空经济的企业,为高低空飞行设备提供卫星通信保障。

程星通信战略发展总监胡登玲表示,广州拥有半导体、通信、无人机、汽车等相关产业,未来有望形成更加完整的低空产业链,随着低空经济发展要素日渐完备,长期来看,低空飞行将会形成一个万亿级别以上规模的市场。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反映,相比产业应用层面的百花齐放,低空飞行基础设施网络、低空飞行保障体系和运营服务体系的完善更为重要。

为此,广州开发区于2022年引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该所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无人机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并由该所成立广东赛宝新天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统筹完善基础设施和飞行服务保障体系,重点打造“N个配套设施+1个平台”,即统筹建设若干个低空飞行器起降点、低空监视设施、无人机自动值守机库等低空飞行地面基础配套设施。

“这里科技创新产业氛围浓厚,先天具有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的优势,我们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快速推进广州开发区低空产业的发展。”赛宝新天地相关负责人表示,低空飞行的基础设施强调三个安全,分别是无人机装备安全、空域合理划分、运行服务安全保障,目前正深耕低空场景应用的基础设施探索,相信随着低空飞行运营管理、保障服务等逐步完善,未来很快将出现10万架无人机在广州空中齐飞的情景。

“没有低空基础设施的完善,就谈不上未来织密低空网络。”罗亮生表示,以后还是要基于实际应用场景,发挥广州低空产业链集聚优势,让各行各业能在低空这一新兴产业上走出一条路,或许是一条艰难的“乡间泥巴路”,但让各行各业都能“飞”起来走出小路,小路形成大路,大路形成网络,低空行业才能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