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文化与艺术的交织:2024南岛国际美术奖暨展览在台东美术馆精彩展现

县长饶庆铃表示,台东是南岛语族文化的重要汇聚地,借此盛会,希望能更多的人理解与珍视南岛文化,探索南岛文化的多面向及可能性。

(图/国立台东大学 整合设计与艺术工作室提供)

本次展览聚焦在文化认同、自然环境、迁徙经验及生活哲学等议题。其中,有三位艺术家的互动装置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像是陈豪毅《o lalan no oway》 作品,透过墙面穿出的黄藤为互动媒介,表现人与自然间的深刻互动与成长历程;王郁雯《溪底,星星消失了》则以台东七里溪的探索为题,让观众透过紫光灯与作品互动,探索溪流的多样生态;Apo' 陈昭兴与王亭婷《等待涨潮— mataktak大出》聚焦阿美族捕鱼文化,以三角网互动装置呈现永续渔法理念,并揭示当代海洋生态的危机。

(图/国立台东大学 整合设计与艺术工作室提供)

郭悦旸的作品《‘usavan ni ljalje’elan》以北排湾语「渴望」为题,探讨文化及土地变迁,并运用录像和象征性装置如月桃编织、铁锅与兽皮,反映当代原民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与身份认同。陈淑燕的《岛舟之洋》使用南岛文化中的构树-树皮布和漂流木等材料,形塑如舟船和岛屿的悬挂装置,展现群岛之间文化的流动和传播。撒部‧噶照《像海浪一样》则结合雕刻、绘画与音乐,以海浪为象征,探索阿美族部落祭典中的传承意涵。

(图/国立台东大学 整合设计与艺术工作室提供)

艺术家们也关注文化与身份认同的议题。黄敬中的《所系何处》以「记忆之所」为主题,探讨人在自然与都市间的身份状态,并透过炭化木与钢铁的对比来表达迁徙过程中的文化矛盾和归属感。澳籍艺术家余晓冰《树在地上》结合驻村经验,以当地植物为自然染料,反思文化与土地的联系,探索身份认同的过程。而阮原闽《Rhngun》则以赛德克神话「Pusu Qhuni(树根)」为基础,借由织品、镜子等媒材探讨家与身份的流动性,展现出人们族群、自我身份认同间的关联性。其他参展艺术家也各自表达对文化的诠释,如高敏修《缭绕兽首 (Faces of the Lingerers)》,通过细致的头像雕塑探索泛灵信仰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思考对自然的崇拜与祭仪文化的身份认同。

(台东县政府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