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打败马斯克的,只有马斯克

马斯克在发射平台上向远处眺望。(图/中信出版集团授权使用,源自《埃隆 · 马斯克传》)

文 | 魏言

理解马斯克,以及他一直在做的事,毋庸讳言,几乎不可能。

人们只肯承认他是天才,但人类历史似乎早已证明,天才与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正如与马斯克相关的评论中总会提到的那样,火星移民计划、脑机接口等他为之不懈奋斗的未来,在正常人看来却是疯狂乃至疯癫的代名词。

《时代》周刊曾如此评价马斯克:“一个渴望拯救星球,让人类有一个全新栖身之所的小丑、天才、领袖、智者、实业家、表演者、无赖;一个集爱迪生、巴纳姆、卡内基和《守望者》里的曼哈顿博士于一身的混合体。”

究竟该如何理解并定义马斯克?

马斯克也曾自我评价道:“非要说的话,我是伊恩·班克斯最擅长描述的那种乌托邦无政府主义者。”

阿什利·万斯在历时4年,进行了超过40个小时深度对话,遍访马斯克身边的人之后,将马斯克定义为“硅谷钢铁侠”“创造未来的人”,同时也以此命名了首部关于马斯克的访谈作品——《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创造未来的人》。事实上,马斯克身上的标签一直都在增加,以至于很难精准定义他,不过,似乎可以借用这本书扉页上的一句话——他把自己的精力和财富都奉献给了创造一个像科幻小说中的黄金时代一样丰富而深远的未来。

这一论断似乎更容易让人们理解马斯克做事的驱动力——对科幻小说的幻想。正如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吉尔·莱波雷所洞察到的那样,受“文明”宇宙影响颇深的马斯克在缔造新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新概念:马斯克主义。

说到底,马斯克主义类似于“极客技术原教旨主义”。阿什利·万斯亦在书中写道:“他相信技术的力量,认为这些技术能够真正改善人类的生活。尽管这些技术已经让他名利双收,但马斯克的终极目标依然是把人类变成一种跨行星的物种。这个想法在很多人看来很愚蠢,但它已经融入马斯克的生命。”

我们是否可以大胆预测,在未来几十年里,打败马斯克这个浑身透着科学幻想气息的星际主义者的人,还会是他自己?

科幻,马斯克主义的底色

事实上,如果翻看吉尔·莱波雷发表在《纽约时报》的原文,你可能会深感英文被翻译为中文时的错位。原文标题中写的是“Elon Musk Is Building a Sci-Fi World, and the Rest of Us Are Trapped in It”(马斯克正在建构一个科幻世界,而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掉入这个陷阱)。但或许是因为关注点和理解方式不同,最流行的中文标题变成了《马斯克主义:科技亿万富翁们的外星资本主义》。

当然,原文也并不是专门阐述马斯克主义的理论文章,而更像是一篇随笔。经济学家朱嘉明在“炉边对话NO.1:从历史深处看马斯克及马斯克主义”活动的主题演讲中说过,吉尔·莱波雷开启了一个新视角,让人们得以观察世界上重要的现象——马斯克现象。

吉尔·莱波雷认为,在马斯克主义体系下,股票价格与其说是由收益驱动,不如说是由科幻小说的幻想驱动。由此,朱嘉明产生了一个有趣的解读,这也是吉尔·莱波雷看似极端但有着重大意义的视角——科幻小说和其他艺术的科幻作品,构成了今天的马斯克,以及“马斯克”们的思想资源。科幻小说的思想就是马斯克主义的底色所在。

还在幼年时,马斯克与科幻小说的命运齿轮就开始转动了。每天下午2点放学后,马斯克会自己跑到书店去看书,一直到父母6点下班他才回家。他最喜欢看《魔戒》、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和海因莱因的《严厉的月亮》,以及后来对他影响至深的《银河系漫游指南》。

马斯克在为SpaceX第一枚火星火箭命名时,想过“黄金之心”这个名字。而这个名字就来自《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的一艘宇宙飞船;他会将毛巾放在“太空跑车”里,因为《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提到这是星际漫游最重要的物品;特斯拉车主会在车里的Arch储存系统中看到马斯克夹带的“私货”——“基地”系列小说。

《银河系漫游指南》这部作品,由道格拉斯·亚当斯写于处在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马斯克在南非出生并在那里度过了完整的童年与少年时代。那个时期的科幻小说经常以反乌托邦的形式出现,《银河系漫游指南》似乎就是一部对经济不平等世界的戏谑之作。作品里那些富有的人,拥有自己的火箭,在曼格拉西亚星球上建立起殖民地,并在新家园建立起一台巨大的计算机,向它提出一个关于“生命、宇宙和一切”的问题,几百万年后,它回答:“42。”

在马斯克看来,这让他明白“如果你能恰当地表达问题,那么答案就很简单”。后来,他产生了更疯狂的想法,并一直实践着它——在火星建立新家园。这与在曼格拉西亚星球建立殖民地并无二致。

当然,还有伊恩·班克斯的“文明”系列。该系列虚构出了“后稀缺”时代的星际乌托邦—— “文明”宇宙。在“文明”宇宙内,人类和外星生物完全平等共存。此后,马斯克成为了伊恩·班克斯最忠实的拥趸。

马斯克从十几岁开始,就很难将幻想与现实区分开来了。1984年,马斯克设计的一款名为《炸弹》的游戏走进了公众视野,其设计灵感就来自科幻小说中的太空场景。当时介绍这款游戏的杂志《个人计算机和办公技术》这样写道:这个年轻人想给自己取一个听起来像科幻作家的名字——E.R.马斯克,而且他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项伟大的征服计划。“在这个游戏里,你必须摧毁外星人的太空舰队,因为它们携带了致命的氢弹和状态光柱机。”

显然,马斯克早已把人类在宇宙中的征程看作个人使命了。阿什利·万斯在书中写道:“如果人类必须寻找更加清洁的能源或者建造宇宙飞船去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那就这样做吧。马斯克千方百计地想要让这些梦想变成现实。”“可能是因为我小时候看了太多漫画吧。”马斯克说,“在漫画世界里,英雄似乎总是试图拯救世界,让世界更加美好。”

马斯克最终将SpaceX第一枚火箭命名为“猎鹰1号”,这是他在向电影《星球大战》中的“千年隼号”致敬,同时也是在向自己致敬,“因为他将是精彩未来的缔造者”。

“马斯克”们的新资本主义

吉尔·莱波雷这篇文章的核心所在是:马斯克主义=新资本主义=外星资本主义=奢侈资本主义。事实上,世界上的科技亿万富翁们确实正在打造一种新的资本主义,从这个角度看,他们都可以被称为“马斯克”们。而在这个过程中,显然,马斯克先人一步。

一直以来,马斯克所具备的世界观,是硅谷的很多创业者所欠缺的。他创办PayPal挖到第一桶金,使得Paypal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幸存下来,并成为“9·11”事件后第一家重磅上市的公司,开启了“马斯克1.0时代”;此后,他涉足新能源,以一种“工程师特质”推动特斯拉在设计、性能等方面领先于同业,步入“马斯克2.0时代”;直到他将业务拓展至高速公共交通、商业航天(SpaceX)、社交媒体(Twitter),试图创立“星际商业帝国”,完成了向“马斯克3.0时代”的一跃。

马斯克触及的产业,如航天业和汽车业,似乎已经被美国放弃,毕竟底特律早已在褪去昔日荣光后变得锈迹斑斑,但阿什利·万斯却不吝褒奖,认为马斯克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将它们重塑得耳目一新且无与伦比”。

特斯拉的创立,第一次将硅谷变成了底特律真实存在的威胁——至少在理论上来说的确如此。作为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塔彭宁说过,马斯克与他们有着同样远大的目标:让美国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改变这个国家的能源天平。

当航天领域的其他人还在将20世纪60年代的“老古董”送入太空时,马斯克的SpaceX却与之背道而驰,在他看来,可回收火箭和可回收宇宙飞船才是真正属于21世纪的机器。“马斯克想要的不仅仅是降低发射卫星和空间站供给的成本,他还希望通过降低发射成本,使人类能够以更加经济实惠的方式无数次向火星运送补给,甚至在那里开辟新家园。马斯克的终极目标是征服太阳系。” 阿什利·万斯写道。

马斯克曾夸下海口,在2025年前研制出推进器和宇宙飞船,把大批人员和货物送上火星。他甚至早早给移民火星定好了价格:“如果人均消费100万美元或50万美元,那我们就有可能在火星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殖民地。”马斯克似乎提前做足了准备——太阳城、新能源基建网络和“虚拟电站”式储能系统解决了能源供应问题,Neuralink和OpenAI破解了控制机器的难题,星链计划用于干掉物理网络以最终完成通信互通,Hyperloop和The Boring Company则能在特殊环境下建造交通体系。

从他希望凭一己之力调动全球资源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科技变革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这个角度看,马斯克与扎克伯格的不同之处就显现了出来。当后者还沉浸于希望用户分享宝宝照片的时候,前者则将目光放在了“星辰大海”上,他希望自己像漫威动画中的钢铁侠一样将人类从自我毁灭和意外的灾难里拯救出来。

2016年9月27日,墨西哥城。马斯克在国际宇航大会上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火星移民计划。(图/视觉中国)

而扎克伯格与贝索斯到了2021年才调转马头。贝索斯创立太空公司“蓝色起源”开启亚轨道太空旅游服务,他首次搭乘自家火箭升空;扎克伯格则开始探索元宇宙,将脸书更名为Meta。

这一切的变化,也被吉尔·莱波雷写进了上述文章里,她称,马斯克主义是一种资本主义。科技公司开始谈论它们的使命,而使命总是被夸大:改变工作的未来,连接全人类,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拯救整个星球。

硅谷奉行马斯克主义的人,无疑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技术官僚派(亦称“科技至上派”)的继承者。彼时以技术官僚自居的人们,笃信技术和工程可以解决所有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而对于民主与政治却毫无信仰。到了20世纪90年代,马斯克主义发生于硅谷。硅谷成为马斯克和他们这代人的另一个“大学”。

恰恰,马斯克代表着另外一个后硅谷时代。

阿什利·万斯曾描述,马斯克更像是以穿越者的姿态降临这个世界,告诉人类可能抵达哪些未知的领域。

阿什利·万斯在《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创造未来的人》中大胆预测:因为马斯克,美国人10年后可能会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一个由上千座太阳能充电站和往来行驶的电动车组成的交通系统。到那时,SpaceX可能每天都在发射火箭,将人和货物运往几十个太空基地,为未来的火星移民做准备。这些展望虽然听来结局难料,但只要马斯克拥有足够的时间,它们又好像终究可以被实现。

2022年,马斯克高调宣布收购推特,作为一个公开宣称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的极客来说,破坏权威和秩序似乎是应有之义。推特(已更名为“X”)似乎正在开展一场摆脱传统的政治、精英和企业机构的控制的社会实践,好像一场移民火星的预演。

参考资料:[美]阿什利·万斯《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创造未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