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前世今生嗎?吳若權:更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幫助他人

图/吴若权粉丝专页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当下的力量

每个人的前世、还有很多前世,是追究不完的。既然无法追溯到宇宙洪荒初始,不如就好好活在当下,把握这一世该作为的种种努力。

《心经》除了讲「人生观」、「宇宙观」,也讲「三世因果」。「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一段经文中,从「无明」到「老死」,就是指人类在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和老死)的流转。

你知道自己这一生所为何来吗?「无明」指的是对生命的无知─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来这里要做什么、死了之后要去哪里?

若是对以上三个问题,从来都不去思考、探索、学习,可以说这个人是浑浑噩噩地在过日子。

通常,这种人都要等到生命遭遇很大的变故,或是至亲重病甚至往生,才开始会想这些问题。我也看过有些人,从来不碰触这些课题,以近似「行尸走肉」的方式过生活。

以佛学的观点来看,这种人还要经过很多次的轮回,才能让灵魂有所学习与精进。

另一种人则是非常困惑于自己从哪里来、来这里要做什么、死了之后要去哪里?所以很早就开始积极地寻找答案,透过灵性的学习、宗教的参与,甚至寻求心理咨商或灵媒催眠的管道,想要对自己或亲人的生命一窥究竟。

备注:无明是指因为无法认识生命实相而产生的烦恼,不能觉察诸法事理,不能明白善恶因果,而起的贪瞋痴等烦恼。

不要被「宿命论」绑架,而是努力让自己的余生变得不同

无知令人惶恐。苹果公司执行长贾伯斯(Steve Jobs)曾在二○○五年美国史丹佛大学毕业典礼上,送给毕业生一句忠告:「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勉励大家带着傻气勇往直前,学习新事物。

法鼓山圣严法师讲授《心经》,提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时,他说:「有智慧的人,不以为自以为有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他用「大智若愚」、「虚怀若谷」的精神,来勉励信众,学习解脱烦恼、超越生死的大智慧。

对生命的疑问,抱持探索求知的态度,固然很好,但其中有一个很容易令人产生好奇、甚至一不小心就会掉入的陷阱,就是有关「前世今生」的探索,有人为此花了很多金钱或时间去灵修,也有人因此而被诈骗。

我很幸运在早期就有机会受教于法鼓山的圣严法师,他鼓励信众不要执迷于「前世今生」,主要的理论依据是:

每个人的前世、还有很多前世,这是追究不完的。我们既然没有办法追溯到宇宙洪荒初始以来的每一个前世,不如就好好活在当下,把握这一世该作为的种种努力。

以我粗浅的观察,很多对前世今生有兴趣的朋友,常常一不小心就落入「宿命论」里。

只把此生的不幸或不如意,归咎于前世的「因」,而把自己今生的际遇当成是「果」;却忽略只要改变自己,创新行动,就可以成为另一个左右命运的「因」,让自己的余生与来世,从此变得不同。

别再永无止境地追溯前世,好好把握今生此刻,学会以正向的角度,诠释之前的负面经验

观想前世的人生剧本,能弥补今生的缺憾?

国外有几位学者,长期研究「前世今生」这个主题,并且认为追溯过去前世的经历,有助于了解今生的遭遇,并且对生理的疾病、人际关系有所疗愈。

也有几位朋友,总认为自己时运不济,而求助于催眠师观想前世,刹那间抚慰内心的创伤。

透过催眠,观想自己的前世,或许对于某些人的心理创伤,确实会有疗愈的效果,但我还是比较倾向于把精进自己的重心,摆在今生的当下。

同时我也常提醒那些过度沉迷于探索前世的好友,别再永无止境地追溯前世,好好把握今生此刻。

备注:十二因缘起于无明,终于老死。

观想前世,或许可以理解过去发生的剧本,但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要如何换一个全新的、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角度,去诠释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并调整心念,改变行动,创造新的机遇。

否则,就算你知道某个经常与你作对的朋友,是你前世的仇敌,今生是来锻炼彼此和解的能力后,你依然迟迟不肯伸出友谊的双手,那又如何?你们只会看对方更不顺眼,继续吵下去而已。

换个不同的说法。当你愿意学习与人好好相处,化解彼此的对立,就算知道对方是你前世的仇敌与否,也根本不重要啊。

除非,知道前世的讯息之后,能帮助你放下,而不是执迷,这才有意义。

在无尽的轮回中,解脱于生死,活出自己的精采,也带给别人幸福

如果你很在意,如何清理前世的记忆或业力,我愿意分享自己应用多年,而且很有效的方法,就是经常默念《零极限》(方智出版)书中介绍的四句话:「对不起!」、「谢谢你!」、「请原谅我!」、「我爱你!」

它可以帮助我们的内在,得到很好的清理,因而获得更多神性的讯息。

而且,也能更清楚地明白:我这一生,所为何来?甚至落实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决策,让你不会误判形势,作出害己伤人的决定。小到「去哪里找停车位」、大到「我该跟他结婚吗?」都可以获得更多来自神性的指引。

佛教徒希望在无尽的轮回中,解脱于生死。彻底了解「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段经文的意义,并非要一味地贪生怕死,或看开生死后不肯积极作为,反而是要我们在这一世的生与死之间,活出自己最精采的人生之外,还不忘帮助其他的人,离开烦恼,度到彼岸。

因为一个人的快乐,绝对不会是真正的快乐,要和大家一起快乐,才能感觉到全然的幸福。

备注:完整的十二阶段是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

《先放手,再放心:我从《心经》学到的人生智慧》。 图/悦知文化

本文摘自《先放手,再放心:我从《心经》学到的人生智慧》,2021/08/02悦知文化

│更多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