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前396万套保交房目标锁定 融资支持进展几何?
本报记者 庄灵辉 卢志坤 北京报道
今年的保交房目标得到进一步细化。
8月2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答问时指出,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金融监管总局组织各地进行了一次“大起底”,全面排查在建已售未交付的商品住房项目,锁定了按照合同约定应该在今年年底前交付的396万套住房,作为保交房攻坚战的目标任务。
年底前保交房目标锁定,具体工作如何展开?融资支持政策落地情况如何?针对相关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均给出了答案。其中,作为专项支持政策的“白名单”项目融资获得较大进展,目前审批贷款金额已近1.4万亿元。
多位受访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今年以来,相应融资协调机制快速建立推进,纳入“白名单”的项目融资已大量落地。同时,近来相关部委对该融资支持机制进行优化,并多次强调“应纳尽纳”原则,助力保交房的同时,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审批贷款近1.4万亿元
从今年1月份提出并指导各地建立,到目前审批贷款金额超万亿元,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推进可谓快速。
同时,相应机制还在进一步优化。
不久前,金融监管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文,针对提高“白名单”项目的推送效率和质量提出了多项优化措施。
其中提出,“白名单”项目要实施推送反馈管理。根据管理程序,城市协调机制要组织成员单位对项目进行审查,审查后符合五个条件和五项标准的项目形成“白名单”,向主办银行推送;主办银行对“白名单”项目进行信贷评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积极予以支持;对暂不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列明具体问题,及时反馈城市协调机制;城市协调机制要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相关问题解决后可再次审查并推送。
在此背景下,相应机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近日金融监管总局统计与风险监测司司长廖媛媛介绍,目前商业银行已审批“白名单”项目5392个,审批通过的融资金额近1.4万亿元。
对比来看,今年3月底,共有1979个“白名单”项目获得了银行授信,总额达到4690.3亿元;其中1247个项目已经获得贷款发放,总额1554.1亿元。同时,商业银行对第一批“白名单”项目完成审查,其中审批同意项目数量超2100个,总金额超5200亿元。
“这些资金正在按照项目的工程进度陆续发放到位,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交付。”董建国日前也表示,为推进保交房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各地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银行一审计一法官”处置模式。该模式下,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白名单”给予融资支持,保障项目建设交付;对于资不抵债的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开发企业破产重组或清算,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债务清偿的顺位规定,优先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
“保交房的资金支持主要涉及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追回被挪用的预算资金,积极处置资产。”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保交房攻坚战及“白名单”机制加快推进,配合“收储”商品房用作保障房等,将有效推进楼市去库存并满足居民住房需求,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
应纳尽纳
近来,相关部委对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定调也愈发坚定,多次提到“应纳尽纳”“应贷尽贷”等原则。
如近日金融监管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文就指出,要积极满足“白名单”项目合理融资需求,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应贷尽贷”。
此前,董建国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城市政府推动符合“白名单”条件的项目“应进尽进”,商业银行对合规“白名单”项目“应贷尽贷”,满足在建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当前,为了做好保交房工作,各城市协调机制正在全面了解所在地在建已售未交付房地产项目信息。”廖媛媛近日也表示,对于需要通过“白名单”获得融资支持但尚未满足“白名单”条件标准的项目,城市协调机制督促银行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房地产企业要采取措施尽快修复问题项目,城市政府要加强协调,推动符合“白名单”条件标准的项目“应纳尽纳”。
不过,“白名单”项目准入条件仍颇严格,除项目处于在建施工状态、开发企业具备与融资额度匹配的抵押物、预售资金未被抽挪等条件外,还应满足四证齐全、不存在破产重整及被查封冻结情况等标准。近日金融监管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文也明确提出,“白名单”是合规项目名单,项目要符合五个条件和五项标准,城市协调机制要负责把好“白名单”项目准入关口。
“推动需要融资支持的项目‘应纳尽纳’,有助于更多项目获得融资支持。”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认为,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快见效,在“应纳尽纳”原则下,更多保交房项目有望得到支持。
(编辑:卢志坤 审核:童海华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