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万人等待移植 器捐者不及1成

疫情解封后,2023年器官捐赠人数达416位,有望回升至疫情前水准,却仍不及器官等候人数的1成。图为台大医院《向器官捐赠者致敬》雕像。(本报资料照片)

台湾推行器官捐赠数十年,「遗爱人间」的风气逐渐被大众接受,虽2021、2022年受疫情影响而下降,尤其2021年仅294位,一度创下近5年新低。疫情解封后,2023年捐赠人数达416位,有望回升至疫情前水准,却仍不及器官等候人数的1成。

据器官捐赠移植登录及病人自主推广中心统计,2023年有1万1353名患者等候器官移植,以肾脏8730人位居第一,其余依序是肝脏1009人、心脏276人、肺脏101人、胰脏79人及小肠8人,另有眼角膜1218人,不过捐赠人数仅416人,远不及器官等候人数的1成。

目前国内3种器捐途径包括大爱捐赠、五亲等以内血亲或配偶可进行活体捐赠,以及非亲属捐赠(开放肾脏媒合,推动4年来挂零),但仍以大爱捐赠为主要来源。今年医疗机构器官捐赠签署人数达56万2925人,然而,签下器官捐赠同意书的民众,真的走到临终时,仍会受到许多因素无法顺利捐出器官。

童综合医院外科医师薛冠群说,生前签署器捐的民众最终能否捐出多为家属决定,第一个阻力往往是亲属,因亲情关系、宗教因素、保留全尸等观念不愿捐出,同时与地域相关,中南部家属观念仍偏传统些。

薛冠群表示,其次是病人的病况不适合,以及医院规模不够或没有脑死判定等器捐相关专业人员,都会影响器捐进行。台中荣总外科部泌尿外科主治医师杨晨洸表示,中荣大爱捐赠多为无法符合脑死规定而受阻,有时家长很有意愿,执行面上却无法进行。

卫福部2017年后开始推动「心脏停止死亡后器官捐赠」,盼帮助更多人完成器捐遗愿。不过杨晨洸也坦言,脑死捐赠除能造福更多器官病人,受赠者恢复状况也会比心死捐赠的受赠者佳。

中华民国器官捐赠协会秘书长张美茹指出,近年在推动器捐上有愈多民众不排斥、甚至愿意主动询问资讯,每年协会可协助逾9000人签卡,年龄落在21岁至40岁的民众占70%,但也有约3%民众因家人反对和改变主意而申请撤卡。

欧美国家器捐风气盛行,尤其西班牙每百万人口的器捐率更是数十年稳居全球第一,其推行的「推定同意制(默许制)」更一度在台湾掀起讨论是否推动。

张美茹说,各国风俗民情不同,直接沿用他国制度不见得适合。更重要的是,应推动国人更早思考面临生命末期的选择,默许制背后的意涵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