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中國式神童」?科展競賽造假歪風下的天才教育熱

中国30年历史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近期因为小学生作品造假事件而引发中国舆论争议。但后续引发关注的是,这个大赛里的许多研究,各个中小学生有如天生神力,提出的研究内容都超乎想像的「优秀」,而引起外界广泛质疑:到底还有多少是假造的神童?从参赛到评奖机制,牵扯出哪些社会结构问题?图为北京天文馆,非当事人。 图/美联社

主持人/编辑七号、糖蜜

「天才现世!是祖国的兴盛,还是童年的消逝...?」中国30年历史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近期因为小学生作品造假事件而引发中国舆论争议。一名来自云南昆明的小六学生陈灵石,以一份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研究题目,获得创新大赛奖项,但远超小学生能力范围的实验,从去年得奖后到今年才被人发现其中有诈——这份研究癌症基因的论文,被发现出自他的学者父母之手,事情曝光之后在7月中遭撤除奖项。但后续引发关注的是,这个大赛里的许多研究,各个中小学生有如天生神力,提出的研究内容都超乎想像的「优秀」,而引起外界广泛质疑:到底还有多少是假造的神童?从参赛到评奖机制,牵扯出哪些社会结构问题?

▌请点阅下方收听

这个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导的科技创新大赛,在中国诞生的脉络可以追溯到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后,中国极力追求「立竿见影」的科学教育、拔擢优异学童的国家政策和社会氛围有关。创新大赛的前身是1979年的首届全国青少年科展,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之下,也出现了专门培育天才神童的「少年班」——尽管少年班至今仍在招生,也出过若干知名人士,但天才少年们的人生旅途,却未必尽如社会期待,有的回归普通生活、拒绝神童名号,也有的人选择出家佛门。

当初标榜菁英教育的少年班出了什么问题?延续到现今的「人造神童」和竞赛造假事件,人们对于神童的想像与憧憬依然没有消退,之中有些为了追求升学的利益、也有些是为了攫取名利、更甚者成为父母家长的竞争工具与成就象征。

云南昆明的小六学生陈灵石,以一份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研究题目,获得创新大赛奖项,但远超小学生能力范围的实验,从去年得奖后到今年才被人发现其中有诈。 图/中国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中国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ASTIC)从1980年代展开,到今年2020已经举办到第35届。比赛以中小学生为参赛对象,原先的立意在于激发和推广科学教育,但今年因为一桩「陈灵石事件」而掀起舆论的极大争议。今年7月时,CASTIC官方网站上被人发现2019年第34界的竞赛获奖名单中,有一份云南昆明的小六学生陈灵石,以一份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研究报告获奖;但无论是题目还是实际研究过程,相继有人指出「远远超过小学生的专业」,就连相关科系的研究人员也得花费不少时间精力才有办法做出。

「是天生神力的神童,还是事有蹊跷?」中国网路社群的肉搜追踪之下,发现陈灵石的父母——陈勇彬与杨翠萍——都是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任职的研究人员,而他们的研究领域,正是陈灵石研究题目的领域。换句话说,之所以出现神童般的研究,有非常大的可能是他的父母协助造假,争议随之而起、也吸引了许多中国媒体报导。7月中时竞赛官方公开表示进行调查,而陈的父亲陈勇彬,后来也向外界坦承「疏失」,这份竞赛研究确实来自于双亲的介入支持;CASTIC也将陈的获奖资格撤销。

《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实验记录。 图/中国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2018.1.9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实验记录。 图/中国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但事件没完的是,好几届的竞赛资料哩,都发现不少类似的案例,都是中小学生做出惊人的天才研究,其中也有发现重庆八中学生程丹,其获奖作品《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降钙素的ECL比率检测研究》,就被发现与他的指导老师所撰写的论文几乎雷同。另外又有武汉市市的李姓小学生,发表《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而同样遭到质疑挪用造假。

相关新闻讨论中,不少意见认为特意造假的神童案例里,多半来自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特别是「学二代」,有些为了追求升学的帮助、有些为了同侪竞争,也有的出自于教养迷思,执意于资优天才的养成路线。

四川偏乡小学的化学实验课。 图/路透社

▌少年班与神童宁铂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四人帮」下台之后,邓小平面对经历十年学术与文化打击的国家,喊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口号,于1970年代末期,集结各方学界人士参与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并恢复全国高考制度,借此重新建立国家重视知识份子与科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在此风潮下,开始筹办并招收首届「少年班」的学生。

当时,14岁的宁铂因天赋异禀的表现——据称2岁多会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会数到100,4岁会400多个汉字......8岁会翻阅中医书籍开处方、与大人围棋对弈等等——受到其父亲好友、江西冶金学院的老师倪霖,书写推荐信给时任中共科学院副院长方毅,并获得了中科大的录取,这位「天才少年」于是展开了饱受媒体舆论追逐的求学之路。

1978年少年班。1970年代末期,集结各方学界人士参与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并恢复全国高考制度,借此重新建立国家重视知识份子与科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在此风潮下,开始筹办并招收首届「少年班」的学生。 图/新华社

在入学过后,宁铂也在媒体的渲染,因为于围棋对弈中打败方毅,以及种种课业社团突出表现中,获得了「第一神童」的封号。但在隔年选择科系时,对天文学有兴趣的宁铂希望能转学到南京大学,却受到学校的阻挡与说服,在当时中国因李政道、杨振宁两位诺贝尔得主而兴起「物理热」的影响,选择理论物理。

然而,对理论物理不那么具热忱的宁铂,即便在19岁开始在学校任教,却同时投入钻研星象与宗教,并在2003年出家,离开了被追捧的神童光环。

出家前,宁铂曾在1998年参与央视制作的《实话实说》节目录制,在节目中激动地批评反驳「神童教育」、不应拿这些孩子做实验,并强调自己并非神童,否定了过去媒体在报导中关于他的描述。类似的「神童殒落」的状况,也陆续发生在宁铂同期甚至后辈身上。

图为就学时期的宁铂。出家前,宁铂曾在1998年参与央视制作的《实话实说》节目录制,在节目中激动地批评反驳「神童教育」。 图/联合报系图库

即便经过近几年中国舆论对于神童教育的争议,许多曾开设少年班的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陆续中止招收「早慧」的孩童,但首创少年班的中国科大,直到2020年仍持续下去。

虽然根据《人民日报》报导,少年班毕业校友中,许多人在中国内外学校、科学研究单位,有突出的表现并成为科学家,或是部分在科技、金融等行业取得成就,像是与宁铂同期的知名校友、前微软资深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又或是1996年出生、已取得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的曹原等,都是中科大少年班时常提及的「成功案例」。但少年班的「神童教育」是否适用在每个孩童身上?是否真是一条高成就的捷径?对于多数展现天赋的孩子来说,有没有可能局限了其他发展的可能性?在宁铂与其他前例的经历下,关于「神童教育」的争辩仍未休止。

少年班的「神童教育」是否适用在每个孩童身上?是否真是一条高成就的捷径?对于多数展现天赋的孩子来说,有没有可能局限了其他发展的可能性?在宁铂与其他前例的经历下,关于「神童教育」的争辩仍未休止。图为参观北京科学博物馆的两名孩童。 图/美联社

▌转角编辑台每周的深度国际闲聊

• 用 Spotify 收听:https://goo.gl/48CruJ

• 用 iTunes 收听: https://goo.gl/o06EBG

• 用SoundCloud收听:https://goo.gl/WSho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