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金篇》翻转命运 农业金库挺过风暴更茁壮

农业金库成立后扮演肩负吸收农渔会信用部转存款及资金运用之政策任务。(本报资料照片)

成功的增资展示了在困难时刻,透过公私合作和积极沟通,农业金库能够找到稳定成长的出路,为台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金融能够扩大资本基础,更有效地提供各类金融服务,从农业贷款到保险,从金融普惠到创新金融产品。这不仅有助于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也能够让农民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

翻开台湾农渔会信用部发展史,不难发现过去台湾农渔会信用部的上层机构是由合作金库、农民银行、土地银行担任,不似日本、韩国、德国、荷兰等,有完整的上下层级农业金融体系。直至2005年5月全国农业金库(简称农业金库)正式成立,两阶段的农业金融体系正式建置起来。农业金库成立后扮演肩负吸收农渔会信用部转存款及资金运用之政策任务;却在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风暴,面临巨幅亏损,备受批评;在主管机关协助与农会共识下,历经增资减资,走过15年的发展,虽有挑战,在扮演农业金融体系上层机构功能上,翻转命运,持续往前迈进。

台湾农会体系有三阶段,包括基层农会、县农会及全国农会。过去只有基层农会经营信用、经济、保险及推广业务;县农会及全国农会经营经济、保险及推广业务,并无信用业务。早期农渔会信用部的余裕资金以转存到合作金库、农民银行、土地银行为主,与亚洲日本、韩国完整的农业金融体系有所差异。

1995年因部分农渔会信用部(简称信用部)经营失败,引发一连串的挤兑风波,形成农业金融系统性危机,逾期放款比率于2000年时攀升至16.23%,之后36家净值为负之信用部遭金融重建基金(RTC)接管,有信用部概括让与给当时的省农会(现全国农会),亦有信用部概括让与银行。因此,目前全国农会设有信用部,信用部概括让与银行后,亦已陆续恢复新设。

因信用部概括让与商业银行,将信用部切割,引发农会职员与农民的疑虑与不安;另方面,当时的主管机关财政部金融局(现金管会银行局前身)采取「分级管理」措施,限制高逾期放款比率之农会信用部放款额度,引起农会人员高度不满。加诸政治因素介入,在很短的时间内便酝酿出2002年1123农民大游行。在农民大游行后,召开「全国农业金融会议」,达成建置农业金融体系及农业金融监理一元化之共识。于是2004年1月施行「农业金融法」,农渔会信用部改隶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简称农委会,现农业部前身)管理,农业金融局(现农业金融署前身)配合成立。

台湾农业金融机构最大变革为2003年公布「农业金融法」,其中最大的含义为完成农业金融法制化。其次,农业金融监理机构由财政部移转到农委会「农业金融局」,顺利完成农业金融监理一元化。2005年农业金库正式成立,两阶层的农业金融体系正式成立,台湾农业金融体系走进新的里程碑。农业金融体系之基层为农渔会信用部,上层为全国农业金库。目前,农渔会设有信用部计有311家,分支机构844家(至2023年7月),遍及台湾大小乡镇;农业金库为上层机构,扮演资金融通、业务辅导等功能。

(全文请见10月号台湾银行家;本文作者为文化大学财务金融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