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案的集体愤怒

(图/shutterstock/达志)

1岁男童剀剀遭保母虐死案,引爆人民怒火,在公共政策网路参与平台发起「虐童致死者,唯一死刑」提案。死刑,成了剀剀案社会集体愤怒的出口,然而解决虐童案的本质应着重事前预防层面,不是事后的惩罚,唯一死刑无法避免虐童案不再发生。

「虐童致死者,唯一死刑」才提案3天,就多达两万多人附议,远超过5千份附议成案的门槛,政府机关最晚必须在5月14日前回应提案。法务部长蔡清祥被媒体追问时,强调虐童者如果有杀人的故意,现行《刑法》杀人罪最高就可处以死刑。

虐童致死是否要判唯一死刑,在2019年修正《刑法》凌虐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致死刑责时,就有过激烈讨论。当时社会氛围要求修法唯一死刑的声浪高涨,但朝野多次协商没共识,最后通过提高刑责,虐童致死可处无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同时明定凌虐定义。

2019年民进党掌握过半国会优势,虐童致死罪没有修为唯一死刑,除了受蔡政府废死政策影响,现行《刑法》故意杀人罪就可处死刑,而凌虐致死罪与故意杀人罪最大差别在涉案人的主观意识。剀剀案检察官要证明保母有杀人故意,实务上有一定难度,以虐童致死罪嫌起诉的可能性较高。

从5年前修法提高刑责,迄今再发生剀剀案,显示社会安全网根本性的问题没解决,才会一再发生悲剧。追根究柢除了儿福联盟及社工怠忽职责,行政官员一再推诿卸责,都得为剀剀案负责。安全网环节只要有任何一人多一份关心,悲剧就不会发生。寄望借着极刑遏止虐童案,无异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