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版“宁德时代”渡劫:烧光1000亿元却交不了货,遭宝马退单

2024年11月份,欧洲汽车市场坏消息不断传来。这边大众计划关闭至少3家德国本土工厂的消息还没消停,三家Tier 1大厂又接连宣布大裁员。博世集团(Bosch)决定要在德国裁员7000多人,汽车供应部门多达3200人。这是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今年以来的第3次裁员计划,今年1月和2月已裁员4700人。

舍弗勒集团(Schaeffler)则将在欧洲裁员约3700人,相当于员工总数的3.1%左右,其中在德国将裁减约2800个岗位,并计划关闭2家欧洲工厂。全球第一大轮胎制造商米其林也未能幸免,计划关闭其在法国绍莱和瓦纳的两家工厂,这将导致约1250名工人失去工作岗位。

如果再往前推时间线,采埃孚、大陆、法雷奥等早已开始大裁员。而仅仅是上半年,德国就有20家年营收超过1000万欧元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保护,数量同比激增超过60%。

众多本土企业裁员关停的背后,折射出欧洲汽车工业形势的严峻。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一方面是能源价格高企使得生产成本大幅上升,逐步失去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时代,“三大件”从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变为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市场发展空间逐渐被压缩,正处于转型阵痛期。

以最核心的电池为例,欧洲本土企业普遍存在电池技术/工艺落后、材料成本高企等短板,导致从生产到运营各环节都落后于亚洲同行。欧洲本土最大电池企业Northvolt(北伏)的发展困境,正是欧洲电气化转型的缩影。

公开资料显示:北伏成立于2016年10月,总部位于瑞典,被称为欧洲动力电池“全村的希望”。2017年1月公司便完成1200万美元的首轮融资,迄今融资数量超过10笔,总额高达1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77亿元),刷新了欧洲创业公司的融资金额纪录,获得了贝莱德、高盛、欧洲投资银行、北欧投资银行、ABB、西门子、巴斯夫、雷诺、宝马、大众等机构和企业青睐。

与此同时,北伏和宝马、大众、雷诺、斯堪尼亚、沃尔沃、极星等车企签下价值超过550亿美元的合同。其中,仅大众一家就开出一份为期十年价值140亿美元的电池订单。

北伏之所以如此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创业团队大多是来自特斯拉的高管,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彼得·卡尔森(Peter Carlsson)原本是特斯拉全球供应链主管。另一方面,欧盟想摆脱对中国动力电池的依赖,实现电动汽车供应链的本土化,为此大开绿灯,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2018年,北伏第一座工厂在位于瑞典北部、北极圈边上的小镇谢莱夫特奥动工开建,2021年12月产出首个电池芯,这也是第一块由欧洲本土电池公司进行全面设计、开发和组装的电池。

今年1月16日,北伏获得美国银行、摩根大通50亿美元的“绿色贷款”,用于扩建瑞典工厂,将产能扩大至60GWh。除此之外,公司在德国、加拿大、波兰等国规划了多座工厂。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23财年,北伏营收从1.07亿美元小幅增加至1.28亿美元,净亏损却从2.85亿美元骤增至11.68亿美元。糟糕的业绩暴露出公司产能不足、良品率低下及技术方面的多重瓶颈。

旗下只有一座运营中的谢莱夫特奥超级电池工厂,规划产能为每年16GWh(1吉瓦时大概能供应1.7万辆电动汽车)。但去年实际产能还不到1GWh,卡尔森透露要到2026年才能实现满负荷运转,比最初计划推迟了三年

这样的速度远远低于外界期望,以至于北伏的投资者宝马公司都无法接受,今年6月20日撤回了在2020年签订的价值20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电池长期合同,转手给了韩国三星SDI。大众旗下卡车制造商斯堪尼亚也因交付延迟问题,而对其表达不满。

可以预见,由于产能严重跟不上,供货只能不断延迟,将导致订单加速流失。这也成为压垮北伏的最后一根稻草,9月23日,公司宣布在瑞典本部裁员1600人,约占全球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

与此同时,暂停谢莱夫特奥超级电池工厂的电池正极材料生产,转而从中国或韩国公司采购,关闭在美国加州的一家研发子公司,挂牌出售位于波兰的储能解决方案工厂,与沃尔沃汽车在瑞典哥德堡成立合资工厂的计划被搁置,推迟三家电池超级工厂的建设计划。

前不久,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欧洲电池制造商为什么做不出好产品?主要是因为在设计、流程和设备方面有所欠缺。如果他们尝试扩大产能,将面临产能利用率不高、产品可靠性不足等问题,两三年后还将遭遇产品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