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碰到国外 陆讹诈术古代早有

陆客在瑞典与警方发生冲突,一名大妈坐地撒泼,也让「Peng C」一词红到国外。(截自视频)

陆客瑞典旅游事件,让外国媒体发明新名词「就地撒泼技术」。(截自网友推特)

成都一名男子在人民公园附近上演「自杀式碰瓷」。(CFP)

9月陆客在瑞典与警方发生冲突,不仅引发外交危机,也让「Peng C」成了国际网红名词。「Peng C」就是「碰瓷」,早在1888年就有媒体报导「引人碰坏瓷器,借机讹诈」事件;后来手法不断翻新,逐渐发展成现代名词,且涵盖范围广,从「假车祸真诈财」到陆客一家3口在瑞典街头高喊「警察打人」都被列入。

瑞典旅游事件,让外国媒体发明新名词:「helpless collapsing on the ground technique(就地撒泼技术)」,陆媒则称为「Peng Ci」碰瓷,音译简称为「Peng C」,所谓的「C」指的是「china瓷器」。

马车前 故意摔破瓷器

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民族很早开始制作瓷器,虽然学界对瓷器起源有两派意见,分别是魏晋南北朝(西元220至589年)、隋唐时期(西元581年至907年),但不可否认,瓷器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在马车前砸瓷器,向乘坐马车的贵族、富户诈财的「碰瓷」事件也在街头巷尾存在已久,随着社会发展,手法持续演进,最后还登上国际舞台,玩出新高度。

据《中国青年报》研究,「碰瓷」原本是清末北京古玩行的行话,专指古玩市场的一种讹诈手段,当时不肖业者在器物的耳、柄上做手脚,顾客一拿就断,或别有用心地把易碎裂的瓷器往路中央摆放,专等路人不小心碰坏,借机诈财。

也有一派理论认为这种骗术来自老北京清末民初的没落八旗子弟,他们平日手捧「名贵」瓷器行走于闹市,故意让马车「碰」,顺手把瓷器砸落摔碎,借此要求车主依名贵瓷器的价格赔偿。

疑似因为事件不光采,相关文字记载少,目前最早见于创刊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88年5月14日曾报导有人穿着破烂衣服,以红糖调制成烟膏(生鸦片熬成膏状)装在酒杯里,碰到1名骑驴进城的人,就走到驴前,假装被碰到而失手打碎酒杯,声称杯里装着价值不斐的烟膏,要求赔偿。

当今演化成车祸

当汽车普及后,「碰瓷」变成「假车祸,真诈财」,被碰的「瓷」范围越来越广,从瓷器、玉器、古董表、手机等器物,变成身体发肤,2012年第6版的大陆《现代汉语词典》即增收「碰瓷」一词。现在连陆客一家3口在瑞典与警方爆发冲突,大爷躺倒不动,大妈坐地哭喊救命,儿子高喊警察打人的事件,也被陆媒列入「碰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