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小米险送命,上汽继续押注印度版“小米汽车”

国内销量最大的汽车企业——上汽集团,最近有点焦头烂额。

昨晚“全村的希望”智己L6发布会上,原本是想对标小米超越小米,没想到闹出标错小米参数的笑话,被小米夺命三文要求道歉,发布会演变成了检讨会。

麻烦事不止这一件。

上汽内部裁员传闻越来越多,从自主新能源品牌飞凡汽车到上汽通用、上汽大众两大合资公司,裁员比例从10%到70%不等,据说缩减规模3000人,有上汽员工表示已经“上气不接下气”。

外部是愈演愈烈的印度工厂“丧权辱国”,尽管上汽多次回应称“严重背离事实”,并且表示“不亏反赚”,但公众是万万不相信上汽能够在“外资坟场”的印度占到便宜。

这一内一外的纠结局面,看起来好像赶巧碰上了,但翻开上汽集团最新发布的财报就会发现,命运的走向早就写好了。

老大哥老了

当了18年国内销量一哥,上汽集团真的有点老了。

2023年财报显示,上汽集团净利润141.06亿元,同比下降12.48%,这已经是近5年里第4个年头下滑,相比5年前巅峰时期360亿的净利润,已经跌去了六成。

净利润的习惯性下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内市场卖不动了。

从营收上看,上汽集团2023年在中国地区下滑了4.24%;从销量上看,境内汽车销量同比下滑了11.03%。

更准确的说,是合资品牌燃油车卖不动了。

从产能角度来看,贡献最大的是上汽集团旗两大合资品牌:上汽大众、上汽通用,设计产能分别达到208万辆和190.8万辆,但实际上产能利用率只有58%和53%。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凭借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200万辆级”合资品牌,上汽战无不胜,如今在新能源时代,合资品牌反倒成了拖累。

整个2023年,上汽大众销量下滑了8.01%,上汽通用销量下滑了14.45%,上汽通用五菱销量下滑了12.31%,而这可能还只是开始。

面对比亚迪为首的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合资车已经被打得节节败退,按照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说法,未来3到5年,合资品牌份额将从40%降到10%。

合资燃油车卖不动了,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也独木难支。

就拿最近传言裁员70%的飞凡汽车来说,成立时间还不到3年,其前身是从上汽荣威独立出来的R品牌,最初的目标是成为电动汽车头部企业。

但是一起步就折了。2022年飞凡汽车全年销量1.45万辆,2023年销量也不到2万出头。为了刺激销量,甚至将主力车型R7大降9万元,月销才短暂地达到3000出头。

尽管面对裁员和合并的传言,飞凡汽车回应自己“一切安好”,但从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来看,飞凡汽车的定位已经降到中国消费者“首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与荣威“一体化运作”。

相比飞凡的不成器,上汽的另一个儿子,智己的日子要好过一点,也成为上汽“望子成龙”唯一的指望。

从销量上看,智己汽车2023年销量38253辆,同比增长665%,12月份销量破万,进入了纯电主流俱乐部。

昨晚发布的智己L6,号称是全球首款搭载行业首个量产级别超快充固态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尽管被证实是“半固态”电池,但想要靠智己翻盘的渴望已经急不可待。

或许也正是急于求成导致了动作变形,最终在智己L6的发布会上闹出标错小米参数的笑话,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显得并不高明,毕竟连对手的参数都标错了,还怎么证明自己牛逼呢?

还剩下两个新能源自主品牌是荣威和名爵,在公开的官方渠道甚至查不到国内销量数据。

不管怎么算,把这四个新能源自主品牌加起来,对于现在上汽集团来说,也还是不够看。

此外,还有一个更扎心的现实摆在眼前:

已知上汽集团2023年利润141亿,其中上汽大众利润31.3亿、上汽通用25.4亿、华域汽车72.1亿、上汽财务57亿、上汽通用五菱9.3亿。

那么请问上汽旗下的自主品牌(名爵、 荣威、大通、智己、飞凡)2023年赔了多少钱?

回想曾经华为最早向上汽伸出橄榄枝,但被上汽董事长一句“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给拒绝了。

如今上汽在国内的境地可以说是疲于应对,而牵手华为的赛力斯靠着问界大赢特赢,不知道上汽有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

印度薅羊毛

相比国内的节节败退,上汽集团在国外的日子要好过多了。

2023年,上汽集团海外市场销售车辆120.8万辆,同比增长18.8%,连续8年保持整车出口国内行业第一。

相比国内营收和销量双减,上汽集团在海外则是双增:营收上大涨34.37%,销量上增长18.75%。

如此炸裂的业绩,都要归功于国内表现平平的自主品牌:名爵(MG),2023年全球销量超过84万辆,占上汽出口总量的近7成,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汽车单一品牌出口冠军”。

名爵在海外有多能打?以欧洲市场为例,来感受一下:

2023年中国品牌在欧洲的总销量是321918辆,名爵就占了其中72%,在欧洲的销量实现翻倍增长。

其中,MG4 EV在欧洲销量突破10万辆大关,成为当地市场“紧凑型纯电动车销量冠军”,欧洲也成为上汽集团首个“二十万辆级”海外区域市场。

名爵为什么卖得这么好?说到底,还是品牌本身的历史溢价。

一百年前,名爵成立于英国牛津,曾经在赛道上几度击败捷豹,虽然后来几经易手如今成为中国品牌,但依然挡不住自带英伦豪华运动品牌的光环,尤其是在英联邦相关的国家。

印度就是一个典型。2023年,名爵印度销量为56902辆,同比增长18%。其中,电动车型9442辆,已经成为印度排名第二的电动汽车品牌,仅次于本土品牌塔塔汽车。

更绝的是,名爵在印度销售的车型。目前共有五款:Hector、Gloster、Astor、ZS EV、Comet EV,销量最高的是Hector,而这款车型其实是国内的宝骏530。

据公开数据显示,宝骏530在国内2022年销量只有153台,2023年1-2月合计销量只有13台,最终只能无奈停产。售价最初要12万落地,如今只要5万出头,据说二手车只要2.98万元就能开回家。

而摇身一变MG Hector之后,这款车在印度上市仅半个月,就收获2.8万个订单,尚处在产能爬坡期的工厂不得不暂时关闭预定通道,这款车型也让上汽在印度市场上实现了销量最快破万的记录。

这款车在印度的售价是14.95 万卢比,换算成人民币,就是12.97万人民币。

真是同车不同命,同一款车型,只不过换了个车标,一个在国内停产,一个在印度卖爆。

根据上汽财报,相比国内工厂产能闲置的惨淡光景,名爵印度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了109%,可以说是开足马力生产,堪比印度版“小米汽车”。

说到这里,想必你也明白了,为啥上汽在印度工厂控制权上态度”暧昧“了,毕竟要是硬刚的话,参考印度一贯的作风,是很有可能砸掉这个金饭碗的,而对于就靠海外市场撑家底的上汽来说,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不过,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有接近上汽集团相关人士表示,这次合资“不亏反赚”。

“因为员工持股的5%与经销商持股的3%并没有投票权,余下的92%股权所有者享有100%的投票权,也就意味着上汽通过49%的股权占比获得了超过50%的投票权。

同时,MG在印度的品牌、技术绝对控制权依然属于上汽。另外,上汽不仅没有在此次股权稀释中亏钱,反而通过收购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增值。”

好吧,希望这个“接近上汽集团相关人士”没有瞎说,太多的企业用血泪证明,要从印度市场把钱带回家,真的不是说说那么容易。

还得靠华为?

发生在上汽身上的故事,其实也能看到汽车行业其他央国企的影子。

曾经都是合资的受益者,靠着丰田、本田、大众、日产等外资的品牌和技术,享受了好长一段甜蜜的时光。

纵使也努力推出过一些自主品牌,但是成败与否其实无伤大雅,只要合资品牌车型屹立不倒,那么就能靠山吃山到老。

当然,原本合资是为了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实现燃油车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但最终并没有成功,这也才有了新能源弯道超车的故事。

只是在合资的被窝里躺久了,如今重新站起来走自主品牌的路,显然没有那么容易。

无论是北汽、广汽、上汽3家地方国企,还是一汽、东风、产三3家央企,如今都还没能推出主流的新能源爆款车型。

出路在哪里?一个明显的迹象是,都在和华为合作。

为了避免被说是“出卖灵魂”,三家央企与华为合作都选择了HI(Huawei Inside)模式,并计划集体参股“华为车BU”平台,东风甚至表示“不会放弃智选车模式”,有意继续加深与华为的合作。

而北汽果断从HI模式切换为智选车模式,与华为合作的首款车型“享界”将在今年推出市场;广汽传祺则在最近加入了华为鸿蒙生态,推出了搭载华为车机的豪华MPV传祺M8宗师先锋版。

最近更有消息称,燃油车最后的堡垒丰田也要与华为合作,最新车型将接入华为智驾。

这就很尴尬了,就剩下曾经拒绝华为的上汽形单影只,多少有些从“爱答不理到高攀不起”的失落感。

要想汽车卖得好,曾经靠的是“含资量”,如今似乎只能靠“含华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