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觀音亭清代古殘鐘 修護完成風貌重現

澎湖县县定古迹「观音亭」有座拥有逾百年历史的铸铁古钟,原安置于砖砌钟亭内,但因钟亭面海,亭内空间湿度盐分高、夏季强烈日照,导致古钟严重锈蚀、残片断裂,近年由文化局委外修护,助古钟重现风华。图/中央社(澎湖县文化局提供)

澎湖县定古迹观音亭逾百年的铸铁古钟,因严重锈蚀残片断裂,澎湖文化局委由堇青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历时2年完成修护,让古钟风貌再现,保存重要历史文物。

澎湖文化局长洪栋霖表示,澎湖观音亭古钟紧急抢救计划,获得文化部文化资产局补助,委托堇青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借用在台湾艺术大学有章艺术博物馆文物维护研究中心修护,目前已运回,保存于澎湖观音亭庙埕钟亭内。

文化局指出,古钟今年运到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有章艺术博物馆文物维护研究中心,进行科学检测及维护。先清洁古钟表面产生劣化的外来污染物,并以微喷砂方式除去表面的疏松锈层并除氯盐。

由于钟体严重锈蚀,部分已成残片,因此尝试以涂敷凝胶的方法脱氯;而钝化及封护可达减锈、缓蚀的效果,并增强保护涂层。在艺术性修护上,将未变形的古钟碎块拼合并以修护材料填补孔隙,最下层置支撑环避免碎块脱落。

为完成现地保存,将原钟亭密闭式玻璃铝窗改为可开关式,玻璃以抗紫外线贴膜,降低紫外线照射影响,并于内部设置恒湿设备,完成古钟修护工作并改善保存环境。

澎湖文化局指出,观音亭古钟应铸造于清光绪年间,至今逾百年以上,古钟原安置于砖砌钟亭内,因钟亭面海,亭内空间湿度盐分高,夏季强烈日照,使铸铁古钟严重锈蚀残片断裂,残件掉落地面,可能为原施作棕漆或长年锈色,经维护后可清晰见中段阳铸铭文「澎湖观音亭」,但因严重生锈多数铭文已缺失,下方弦纹仅约略见铭文记事。

澎湖厅志记载指出:观音亭古钟,依稀铭文可辨有「光绪」、「寅」等字,以及形似「上泮」,因此研判此钟最有可能立于光绪16年(1890年)之后,最迟不晚于光绪19年(1893年),而铭文可能记载吴宏洛出资修建观音亭,后经署理记名总兵官王芝生经手,并由候补知府朱上泮为文记事。

澎湖县文化局指出,观音亭古钟应铸造于清光绪年间,至今逾百年以上,由于严重锈蚀残片断裂,今年运至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有章艺术博物馆文物维护研究中心,进行科学检测及维护。图/中央社(文化局提供)

澎湖县马公观音亭内的铸铁古钟因严重锈蚀、残片断裂,县府文化局近年委外修复,其中在艺术性修护上,修复团队将未变形的古钟碎块拼合,再以修护材料填补孔隙,最下层则放置支撑环避免碎块脱落。图/中央社(澎湖县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