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财报之我见:坚持正确的道路就够了
拼多多已经于2023年3月20日公布了去年的四季报。从短期股价表现看,部分投资人似乎有些失望,因为这份财报不及预期——无论是投资农业还是海外电商扩张,现在只是在按部就班的执行而已。难道拼多多不应该定期提出一些新概念、让资本市场和媒体不停地看到新的“增长曲线”吗?
我的观点与此恰恰相反:和预期不一致是拼多多一直的特色,而且这个特色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拼多多显然在坚定不移地执行过去几年的既定战略,那就是一以贯之地加注于研发和农业产业链。回顾过去,我们会发现,拼多多对农业的投入绝非心血来潮,更绝非表面文章:
事实上,拼多多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讨论农业的次数和时间,要远远超过外界特别关注的海外电商平台Temu。对于拼多多而言,什么是长期战略的核心、什么是战略性投入的重点,不言而喻。许多投资人或许至今仍在质疑农业这条赛道的前景,但是在我看来,农业就是拼多多的未来,这个选择无比正确——早在两年前我就这样认为,现在还是这样认为。
仔细审视中国的农业,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最需要数字化、最需要与互联网深度结合的行业。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还很低,尤其是在中高端产品方面非常欠缺,尤其导致了农产品卖不起价、农民收入有限。过去多年,电商平台已经为赋能农业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不过这种赋能主要局限于流通环节,也就是产业链的下游。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从下游出发,逐渐改造中上游的农业生产端,实现对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赋能。这种改造一旦实现,将同时有利于农户、平台和消费者三方,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的经济附加值——可以想象,那将同时创造多么巨大的社会价值。
拼多多的历史发展轨迹和资源禀赋,决定了它是最适合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全面赋能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在发展初期,拼多多以C2M(用户直连制造)为核心商业模式,成功将数以万计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与用户连接起来,逐步实现从流通环节至生产、设计环节的赋能。这个过程可以很顺畅地移植到农业——每个农户、每个农场或村庄都可以视为一个“农业生产商”,C2M(或许应该改称C2A,用户直连农业)模式仍然可以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过去怎么对制造业工厂赋能,现在就怎么对农户赋能!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指出,对农业的赋能必须以科技研发为核心立足点。其实,近几百年世界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推动的历史:化肥革命大幅提高了农作物单产,从而解决了无数人口的粮食问题;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一批农业科学家所开拓的杂交水稻技术,确保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我们今天能吃到的许多优质农产品,都是现代育种科技的成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工业、信息产业,也适用于农业。在农业产业链进行研发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将被证明是值得的。
因此,我们看到过去两年多,拼多多不断加码农业研发。2022年,拼多多的研发投入首次突破了100亿,研发费率达到8%;第四季度,研发收入保持着同比19%的增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投向农业产业链,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
在四季报电话会议上,拼多多管理层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研发和农业等长期焦点领域”的投入。显然,在农业方面,利润率并不是拼多多现阶段的首要考虑因素。正是这种在农业科技普惠上的可持续发展心态,使得拼多多获得了202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年度创新奖——它是当年全球唯一的获奖者。拒绝急功近利、坚持长期主义,是对古老而庞大的中国农业产业链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必要条件;其实,对于其他传统产业的改造,何尝不是如此?谁能够抵御住短期“讲故事”的诱惑,坚持正确的战略路线,谁就更有可能在长期胜出。毕竟,这是一场长跑,而不是短跑。
拼多多成立至今已经快满八年,上市至今也快满四年了。它早已渡过了初出茅庐、野蛮生长的少年时代,进入了更成熟、目光更长远的青年时代。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仅仅在于低价。上述观点,放在四五年前或许很有道理,今天却早已过时,不啻于刻舟求剑——就像《吕氏春秋·察今》里的那句名言:“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当竞争对手还沉浸在上一个时代的竞争思路中时,拼多多却不声不响地把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研发和产业链升级上,首当其冲的就是农业。以庞大的电商平台销量反哺科研,加速供给侧的品种培优、标准化生产和品质提升,这是一条正确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供给侧的改良提升又将进一步提高商品的性价比,从而使终端价格优势得以维持和扩大,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要知道,真正的“价格力”从来不是单纯用补贴去守护的!
在过去三年,拼多多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着。当你坚持着正确战略并且已经看到良好的执行效果时,你就不需要追逐各种新概念,不需要依赖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了。所以,拼多多财报没有“新故事”根本不值得令人担忧;值得担忧的是那些不停地讲出各种花里胡哨故事的人。跟三年前一样,我相信农业+研发将是拼多多的未来,而且信心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