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下降「蛇出没」?动物园教你如何避「蛇吻」

生性较为隐匿、多数偏夜行性,又无法借由表情轻易展现喜怒哀乐的蛇类相当吃亏,多数民众因为不了解,或受到文化上衍生的误解,对牠们敬而远之,甚至必欲除之而后快。但蛇类正如同其他动物一般,在许多类型的生态系中,扮演环环相扣、互相依存的重要角色。

近来气温下降,属于外温动物的蛇类,为寻找温暖的地方,出没到栖息地附近住家的机率难免也跟着上升。以往民众的认知,是看到蛇类就打119,但实际上,联络当地的动物保护处或农业局,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台湾本土有六大毒蛇:雨伞节、赤尾青竹丝、眼镜蛇、龟壳花、百步蛇、锁链蛇,而在北部地区最常见的则是龟壳花与眼镜蛇。虽然具有毒性,但若非退无可退的情况下,蛇类通常并不会主动攻击不在捕食动物名单中的人类。由于蛇类对震动与快速移动的物体相当敏感,若是在家中看到蛇,为了防止蛇受到惊吓而四处逃窜,最好能够将脚步放轻、缓慢移动,并打电话寻求相关单位协助处理。若不幸遭到「蛇吻」,最正确的方式则是记下蛇的特征,并尽速就医。

台北市立动物园两栖爬虫馆刚热闹开幕的爬虫特展中,对蛇类有许多介绍。由于人类对环境的开发,蛇类栖息地受破坏而数量锐减,更有不少的蛇死于路杀。特展现场放置了蛇的嘴部标本,让民众能清楚看到蛇类如何进食,还能透过热感应仪器,模拟蛇类觅食时的感官反应。希望参观民众在认识两栖爬虫动物外,更能支持两栖爬虫动物相关的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