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20年仅覆盖3200万人,业内呼吁向中小企业扩面
作为我国首个实行市场化投资体制的缴费型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在过去的20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过程。在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制度成为社会共识的当下,企业年金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26日,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社保实验室)主办的“企业年金发展20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多位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企业年金面临的发展瓶颈是覆盖面太小且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呼吁通过优化年金政策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扩大覆盖面,让更多职工拥有养老保险第二支柱。
本次研讨会上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企业年金基金积累规模达3.19万亿元,年均规模增速为21%(2007年以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数量为14.2万家,全国企业年金覆盖职工人数3144万人。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中只有7%左右有企业年金,无论是企业覆盖率还是职工覆盖率,各省之间、行业之间、国企民企之间差异均较大,主要问题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中西部企业参与率太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企业年金覆盖面太小,有明显的所有制偏好,有浓厚的体制基因,它是国企改革的产物。所以绝大部分企业加入不进来,门槛比较高,进入流程非常复杂。
按照相关规定,参保人要参加企业年金必须先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所在企业必须盈利,企业还需建立集体协商工会制度等,这将很多企业和参保人挡在了制度的门外。“加入的流程也很复杂,企业年金方案需要报批审批手续平均需要52天,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还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郑秉文说。
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的发展情况也凸显出了企业年金扩展速度的滞后。同为第二支柱补充,养老保险的“职业年金”在建立几年之后就基本覆盖了机关事业的绝大部分员工,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在36个城市(地区)先行先试不到两年就超过全国企业年金运行20年覆盖人数的一倍。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认为,2025年到2035年是我们国家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走向成熟的时间段,也是企业年金制度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
胡晓义表示,企业年金过去发展过程中,覆盖对象以国企、央企、大企业为主,现在这个方面的扩面资源已经饱和了。在市场的组织方式、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趋势下,未来扩大企业年金制度覆盖面的重点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甚至叫作跨单位边界的群体。
“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优化年金政策,开发出简易的年金计划,使相关的规则更加具有灵活性,总的目标就是降低进入门槛。需要在参保群体的准入、缴费标准、民主程序以及投资选择等方面允许有一定的弹性。”胡晓义说。
郑秉文表示,下一步改革企业年金制度的重点是最大限度消除“所有制偏好”,配合将企业年金纳入“薪酬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要引入“选择性自动加入”机制并对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税优政策应予以优化等。
胡晓义表示,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政策大体是一致的,目前参保人数、基金积累的总额等量齐观,在个人账户的虚实程度、管理方式、治理结构有一定的差别,所以要创造条件在适当的时候将二者归并为职业性年金,并且统一相关的政策可能更有利于从更高层面实现制度的公平性、规范性和可流动性,提高资金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