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客厅里的两副对联,给人感觉气场很大
武士佩剑,雅士悬联,人之所好,习性使然也。无锡籍大学者钱锺书亦喜悬联,他自1977年早春,从局促的社科院宿舍楼搬入较为宽畅的北京三里河寓所后,客厅里曾分别悬挂过两副对联。
一副是张之洞书写的行楷联句:
万里风云开伟观
千家山郭静朝晖
一副是吴大澂书写的篆书联句:
二分流水三分竹
九日春阴一日晴
而张之洞写的对联,我在三十八年前登门拜访钱锺书时曾亲眼见过。
1983年我去北京三里河钱府拜访钱锺书先生,那时我在无锡日报工作,钱锺书是无锡名人,总想采访他。但他从不接受记者采访,他说过一句名言,你吃了鸡蛋,又何必要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然而作为记者,总是心有不甘,于是便冒然进京去试一试。
到京后,本想通过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无锡籍著名学者李慎之打个电话,通融一下。李慎之对我说,这个办法不行,一打电话钱老肯定拒绝,那就见不成了,只有直接闯上门去,或许能一见,就看你们的运气如何?
于是我与一位同事便直接闯上门去,敲门后,过了一会才打开一条门縫,钱老见到我们,神色似乎有些犹豫,我们便以无锡乡音问候,钱老一听笑着说,是老乡呀,便将我们迎进门去。在客厅坐定,还为我们泡了茶。那天正好杨绛外出,钱锺书一人在家。我们为了尊重起见,说明了身份。钱老笑笑,指着我们说,今天你们就不要当记者了,不记录,不拍照,咱们老乡聊聊天。钱老幽默而风趣地说:“现在有人说我是国宝,你们看我像不像大熊猫啊!”说着,他哈哈笑了起来。我们之间的谈话,就在这般轻松的氛围中展开了。
总有人说钱锺书孤傲清高,其实不然。他用乡音与我们聊着家乡的往事,亲切随和,我感觉钱老就像一个乡党而已。
01
上一辈的传承
说话间,我留意了一下客厅的环境,十分宽敞,陈设却极其简单,几张沙发,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墙角放着两只书架,书也不多,大都为外文工具书。最显眼的是沙发后面墙上悬挂着一副晚清名臣张之洞书写的对联:
万里风云开伟观
千家山郭静朝晖
挂在那里,给人感觉气场很大。我情不自禁地走到对联前欣赏了一番,钱锺书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些都是上一辈留下的。钱老坐在这幅对联前,神情悠闲,笑容可掬,我想要是能拍一张钱老与这副对联的“合影”该多好。但碍于“不纪录、不拍照”的约定,也就罢了。至今想来真有些遗憾。下面这张照片来自网上。
钱锺书说的上一辈,我当时没有细问,可能包括他的父亲钱基博,还有杨绛的父亲杨荫杭。钱锺书与杨绛夫妇并没有收藏的嗜好,家中古代书画等都为两家长辈所赠。主要是钱基博所留下的。也有杨绛上一辈相赠的,当年钱锺书与杨绛订婚后,岳父杨荫杭送给女婿钱锺书的见面礼,其中有《老残游记》作者刘鹗题跋的书法名品《大观帖》。钱锺书父亲钱基博虽然不是大收藏家,但嗜好古物,收藏颇丰。解放初期,钱基博分别将5万余册藏书及历年收藏的甲骨、瓷玉、古币、书画等200余件文物,捐赠给他执教的武汉华中大学(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此外,他又将碑帖字画1000余件、方志1000余种,捐赠给家乡的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只有少数留给子女,作个念想。
著名学人姜德明《梦书怀人录》书中有一篇《钱基博藏品说明》的文章,谈了钱基博先生在华中大学执教时捐赠文物、书籍的事,姜德明偶得一册油印的钱基博《文物赠品说明》,其中记载:凡赠品二百一十一件,自商周三代历汉唐宋元,以迄于明清,共分列十类,有殷墟龟甲、旧玉、铜器、历代货币、古陶、古瓷、旧砚旧墨、古拓、书画墨迹、图书金石等。姜德明说:“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欣逢盛世,乐于把一生心血换来的奇珍异宝,无偿地献给公家,引起我对钱基博先生顿生敬意。”
钱基博先生
老一辈的风范也传承给了后代。杨绛生前亦将她与钱锺书俩人所有的物品悉数捐赠,其中就包括了上一辈留给他们的文物。据介绍,杨绛先生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共250余件套,包括名人字画、册页、遗墨、手迹、碑帖、印章、书籍、手稿以及钱锺书夫妇使用过的文具和生活用品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捐赠中有钱基博整理编纂的近代学人谭献留下的《复堂师友手札菁华》信札手稿,共有五百余通一千多页,包括许多晚清名臣名家的函札,对近代史研究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钱基博生前十分珍爱,还为部分函札作者写了小传。钱基博去世后,由钱钟书、杨绛珍藏,杨绛生前决定将此册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同时将版权授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亦备有这一套函札,时常浏览翻阅。
《复堂师友手札菁华》影印版
杨绛捐赠的物品中,也包括家中客厅里悬挂的两副对联。这两副对联成了两位老人生活中的伴侣,两相观照,默默陪伴。
02
张之洞的对联
我在钱府见到的张之洞对联,联句并非张之洞所撰,是集句,上句“万里风云开伟观”,是金代名家元好问《张主簿草堂赋大雨》一诗中的句子,下句“千家山郭静朝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名作《秋兴八首》中的句子。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
金 · 元好问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秋兴八首(之三)
唐 ·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此集句选自不同朝代、不同名家的诗句,却意境融通,浑然天成,是集联中的上乘之作。钱锺书欣赏古代诗词的眼界很高,他选择将此联挂在客厅,说明他对这副集联是很赞许的。
顺便粘个小贴士,说一下集联。集联也称集句,是对联形式的一种,也是古代骚人墨客的一种文字游戏。顾名思义,即拾取他人诗词辞句集成对联。沈括《梦溪笔谈》称,集联这一形式始于宋代王荆公,这一说法未必确切。据其它文献记载,集联在王安石之前已有。明清两代这一文字游戏较为盛行,清代著名学人、书家梁山舟是集联好手,其所书楹联,多系集句。
但这个游戏并不是谁都能玩得转,不仅要学问好,更要涉猎广,眼界宽,悟性足。你自己撰个对联,好坏无所谓。好联人家点个赞,不好也没人在意。而集联则不同,集得不好,就糟蹋了别人的句子,那是要挨骂的。集联虽不是原创,但难度比原创还大。所以不是个中高手,一般不敢玩此游戏。张伯驹在《素月楼联语》中讲了一个集联的小故事:同治三年,曾国藩率湘军攻破金陵,鄂人张廉卿集联为贺,联云:
天子预开麟阁待
相公新破蔡州回
此两句分别出自唐代诗人岑参与韩愈的诗。曾国藩观之大为激赏,特馈赠笔资五百金。曾氏府中一些幕僚颇为不服,议论纷纷,认为此集联不工, “蔡”对“麟”,不对仗。曾国藩说,你们一定读过《论语》中“臧文仲居蔡”一句吧,但你们读过朱子所作的注解否? 蔡这个地方盛产大龟,国君好用 蔡龟 占卜,这里的“蔡”喻作龟,龟与麟对仗工整否? 众乃叹服。
笔者虽算不上雅士,却亦好悬联,书房中曾悬挂过两副集联,一为江南大儒钱名山的集联:
圣人其解在水
今世孰能不波
上联是管子句,下联是庄子句。(见上图)。此联从文字来讲,并不对仗,这种对联叫“流水对”,是指联句在文字上并不工整,但上下联语境气韵须相承相接。这种无形之工整比有形之工整更难。
笔者还悬挂过近代书法名家王福庵写的集联:
良田二顷,茅屋三椽,修竹当篱梅当户
秋水双明,高山一弄,清风为伴月为邻
这副集联,汇集了宋代四位词人杨泽民《满庭芳》、汪莘《南乡子》、陈亮《念奴娇》、向子諲《浣溪沙》词阕中的句子,较为不易,也显示了集联者深厚的学问功底。
03
吴大澂的对联
再来谈谈钱氏客厅里吴大澂写的篆书对联,联句为:
二分流水三分竹
九日春阴一日晴
这也算是集联,但稍有勉强。上联“二分流水三分竹”,并不是现存诗句,而是取意于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以及明代李唐宾的杂剧《梧桐叶》中:“韶华将尽,三分流水二分尘”。下联“九日春阴一日晴”,则出自吴大澂自己的诗《郑家驿至新店驿》首句,我书柜中有吴大澂《愙斋诗存》,查看目录后,翻到那一页,全诗为:
郑家驿至新店驿
清 · 吴大澂
九日春阴一日晴,占庚望戊最关情。
作民司牧知何事,自古巡方为省耕。
畎浍沟渠同灌注,隄防经界各分明。
三农衣食此邦本,差喜田功区画精。
吟诵之下,感觉全诗首句“九日春阴一日晴”甚佳,其余语境一般。但问题是,这一佳句并非吴大澂原创,而是他“挪用”了宋代大诗人陆游的名句,这是陆游平生最得意的句子之一,他曾在自己的三首诗中反复使用此句,即《龟堂晚兴》《春行》《园中偶题》,而且三首诗中也都是首句,这是很少见的现象。
但陆游的这一名句并不入钱锺书的法眼,他在所著《宋诗选注》中选了陆游二十七首诗,而这三首诗一首也未入选。可能钱锺书更注重全诗的艺术性,不在乎一字一句。
钱锺书在《宋诗选注》对陆游的评论中,也留意到陆游诗中佳句较多,常被人集为诗联。钱锺书说,南宋诗人刘克庄对陆游很钦佩,说陆游善于运用古典,组成工致的对偶,认为“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钱锺书似乎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他说陆游的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二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中的深永滋味,熨貼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钱锺书以为陆游全靠第二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而对于陆游的诗联,钱锺书有些调侃地说:“像旧社会里无数客堂、书房和花园中挂的陆游诗联都是例证。就此造成了陆游是个老清客的印象。”
04
两位主人的喜好
钱锺书与杨绛寓所客厅中的两副对联,曾被替换悬挂过,吴大澂写的一副对联悬挂时间较长,曾反复挂过。我在台湾学者汪荣祖写的《槐聚心史》一书中见过他于1981秋天去钱家拜访时拍的照片,客厅挂着的就是吴大澂写的对联。而相隔两年后,我于1983年秋天去采访钱锺书时,客厅墙上则挂着的是张之洞写的对联。
后来,张之洞的对联又被换成吴大澂的对联,具体是何时换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从钱锺书1998年去世,到杨绛2016年去世,之间近二十年间,杨绛一直挂着吴大澂写的对联。杨绛生前,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多次去探望杨绛,中央领导春节曾去慰问杨绛,拍摄的镜头里都是这幅吴大澂的对联,直到杨绛去世前四十天,钱锺书的堂侄堂媳去看她,家中挂的仍是这幅对联。
这两副对联描述了两种不同的情景,挂出的时间长短,也反映出钱氏夫妇不同的习性。钱钟书更喜欢张之洞联语中的气场,钱钟书表面十分儒雅,内心则狂傲不覊,月旦人物,激扬文字。所以更喜欢万里风云,千家山郭那样的场景。同时也更喜欢张之洞雄浑的书法笔势。而杨绛晚年可能更喜欢二分流水三分竹的静谧氛围。他们一家三口中,杨绛最安静,在她写的《我们仨》中,说家中三人在一起,钱锺书与女儿钱瑗像是哥们,总是嘻嘻哈哈,吵吵闹闹,杨绛大多是一声不响看着他俩。所以杨绛更喜欢吴大澂典雅的篆体与联句中的情景。杨绛家中“我们仨”失散后,杨绛的心情也是“九日春阴一日晴”,所以挂着吴大澂的对联更合适其心境。
这两副对联陪伴了杨绛与钱锺书在北京三里河寓所度过的最后人生。
出个上联: 霜丝染鬓秋来早 ,请各位高手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