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看两岸》海内知己,天涯比邻——以文化会友

7月23日,桃园机场送别,与复旦、湖南同学、队辅。(作者提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初唐大诗人王勃,于送别好友杜少府到蜀川任官时,为其题下的句子。千余年后,它被一行娟秀的字迹笔记在一张明信片上,透过武汉大学孙学姐的手,印刻在我的心中。

民国112年7月,在马英九基金会与各界多位人士的努力之下,由马前总统邀请的陆生团访台行程终于成行,一趟奇幻的旅程就此展开。何其有幸,我能作为接待武汉大学的辅导员,参加这9天8夜的两岸破冰之旅,见证历史性的一刻。

旅途开始之前,不断询问自我的是:因为疫情,两岸之间筑起了一道冰封的高墙。如何融冰筑桥,为两岸青年的友谊种下一根根扎实的梁柱?彼时内心百感交集,紧张与雀跃杂糅在一起。直到「以文化会友」这个答案在我心头亮起,方为焦虑的黑夜提供了一盏明亮的指引灯。

记忆犹新的是,初见武汉大学师生,一番寒暄后,谈及福州台湾会馆,我们九天八夜的文化交流就此展开。大陆的台湾会馆举办过清领时期台籍进士的展览,我趁此之便,也向习文史的师生们介绍科举制度在台湾的演变,以及有「郑氏诸葛」美誉的陈永华先生在台湾推举汉学的功绩。

此行来台的武大师生文组居多,学理工的文史背景又极其深厚,谈及文史,大家都热切,连同车的复旦与湖南大学都一同参与话题,好不热闹。犹记第六日乘火车前往花莲时,暱称「闯闯」的一位武大同学和我比肩而坐,我们都是苏轼的「粉丝」,一阕〈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开启我俩的话匣子。而东坡文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悠然人生观,更为我们串起了贯彻古今的崇仰之情。

我就读中文系三载,羞愧的是,米氏山水曾在故宫看过,却不曾亲睹大陆山河的风采。连江南的风景,都得从余光中文章里的「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去想像和找寻。大陆同学们知悉我热爱中华文化,也滔滔不绝地和我分享自己的家乡。宁夏银川、河北邯郸、北京天坛等大陆史地都在陆生朋友们的言谈之中被形塑出来,堆砌在我的脑海中;而我也努力地以台湾史地和大家交流,像这几天游览的太鲁阁、九份等知名景点,对应大陆城市或似张家界、或似重庆。然而台湾土地面积狭小,可以蕴含如此丰厚的自然、人文景观,可见真如陆生朋友们所称:「台湾是块宝岛」!

华人文化圈,是海峡隔不住的两岸共情,从游览车上两岸师生的「K歌比赛」,也可以略知一二。车行时间,大家的歌唱细胞就仿佛烟花一般,被一一点燃,在游览车上绚烂地绽放。台湾知名歌手五月天、八三夭,甚至「台味十足」的歌手伍佰,都在大陆朋友的歌声中被演绎出来,活络了整台车的气氛。

而最感动的场景,莫过于在饯别晚宴上,武大熊老师用昆曲演唱技法,向我分享一阕李清照的〈声声慢〉后,同桌的五校师生们一起举杯,吟起了李白的〈将进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一句,正是我们当下的心绪写照,什么地缘上的隔阂、政治上的纷扰,都随着大家的拥抱,被遗忘在这个时空里。

台湾海峡分隔了两岸,但两岸青年的心却没有因此而各自囿限。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在两岸交流之间搭起了便桥,让我们相互理解、相互深交,为两岸和平迎来曙光。「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我们传达给对岸的讯息,也是对岸释放给我们的善意。

杜甫名作〈赠卫八处士〉中有言「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句中那样的画面、那样的氛围,深深地触动我心。在面对九天八夜的合离,我不敢有「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感慨,却也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不舍。但我始终坚信,海内知己,天涯比邻,那刻在两岸青年心头上的几个大字,终会在我们思念彼此时,相互感应着,呼唤着。期许在此行之后的将来,两岸可以回复正常的交流,共盼「桃李争开两岸芳」的那一刻。(刘秉叡/大九学堂三期学员)

(本文来源:奔腾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