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四库全书」收藏地 圆明园「皇家藏书楼」遗址掘出防火排水设施
▲圆明园内的「皇家藏书楼」文源阁遗址考古发掘作业告一段落。(图/翻摄央视,下同)
记者魏有德/综合报导
北京圆明园在清朝时期受到「八国联军」破坏,不仅十二生肖「兽首」四散各地,不少华美的经典建筑也付之一炬。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8月起对「文源阁遗址」局部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宫门、御路、河道、供排水设施、蹬道等遗迹,确立部分建筑的具体位置。
《央视》报导,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部,原为四达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为文源阁,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典籍。通过本次考古发掘,明确了宫门、藏书阁、碑亭、月台、趣亭、围墙等建筑的具体位置。
透过考古发掘,专家团队在藏书楼前水池中心点的巨型北太湖石玲峰石发现底座,这批大型条石是借着铁质的银锭锁、扒锔钉固定成平面基底,承载数公尺高的玲峰石重量。
此外,文源阁作为皇家藏书楼,应设置相当程度的防火设施,院落内专门开辟一座大型水池,一方面供皇室成员观赏,另一方面便于取水。研究人员曾初步断定水池内是活水,但未发现明显证据支撑,就在本次发掘中,首次发现完备的供排水设施。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透露,除了供水系统外,围墙南侧还发现了三条排水沟及南墙底下的「水漏」,「院内高,外面低,有一部分水就可以存到前面池子里边,多余水就通过这个地漏到前面河里去,整体的考量非常周到。
除建筑地基被发现外,在路面上的不规则石块构成文源阁院落内的道路系统,除南北向的道路互通,还设置多处「人」字形岔路,方便不同方向通行,该设计结构在过去的文献及图示材料中未曾出现过。
值得注意的是,文源阁考古还发现不少各类瓷片,尤其是琉璃构件及石刻,黑色的琉璃瓦属水,反映出藏书阁在风水上「避火」的特色,同时,文献记载里的文源阁藏书楼便是以黑色琉璃瓦覆顶,本次发掘也印证古籍中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