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哈尔滨大鼠疫是怎么被消灭的?
在今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道外区保障街140号,哈尔滨市清华中学西侧,有一座坐南朝北,典型俄罗斯风格的二层砖木的砖红色小楼,这就是中国现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教育之父,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创始人伍连德(1879年-1960年)博士纪念馆。
伍连德博士纪念馆的位置,它曾是原东北防疫管理处,也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即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的旧址。2006年9月8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伍连德纪念馆破土动工,并于2008年9月8日正式开馆。装饰一新的伍连德博士纪念馆为巴洛克建筑,从内到外无不透露着古朴典雅的欧陆风情,令人流连驻足,赏心悦目。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伍连德博士纪念馆,走进一百多年前的哈尔滨,揭秘那场接续了6个多月,席卷了半个中国,6万多人因此失去了宝贵生命的鼠疫大流行。
边境小城,疫情突发
1910月10月25日,在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一家客栈中,几天前,被俄国大乌拉尔站撵回国的两名修建中东铁路的工人突然暴亡。同一天,同一院子的另外两名房客也突然出现了发烧、咳嗽、吐血,很快不明不白的死去。
客栈一天之内突然出现四名房客死亡,老板非常害怕,马上就报了官。在那个风雨飘摇中的中国,边陲小城死了几个人,并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官府派人前来看了一下,发现不是谋杀案件后,就以病亡匆匆结案了。而客栈老板也只能自认倒霉,请来了道士做法,并将死者草草安葬了事。
此时,接近年关,东北的冬天又特别寒冷,少有商人流动,而客栈又刚刚出事,顿时冷清了下来,老板就把客栈一关,提前回家过年了。
谁知道,老板回到家不久,也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家中,而他的葬礼还没有结束,为他操办丧事的亲友也不断不明不白的死去。更可怕的是,凡是接触过这些死者的人,也纷纷发病,数日内就传到了扎兰屯,并迅速席卷了哈尔滨。这就是持续了6个多月,席卷了半个中国,吞噬了6万多条生命的“1910年鼠疫”。
11月9日的清晨,在哈尔滨的秦家岗(现在的哈尔滨南岗区)马家沟附近,中东铁路工人的住所内,一名中国工人突然死去。据说,这名工人三天前刚从满洲里来到的哈尔滨。这名工人死后,哈尔滨租界华俄公议事会立即召开会议研究严防疫病传染的办法,哈尔滨自治公议会会长贝尔克(俄国人)首先通报了鼠疫传播情况。但是不久,在哈尔滨的傅家甸地区(现在道外区)每天都出现一至两名的染鼠疫患者。
不久:
1910年12月初,感染人数激增数百人。
1910的12月末,哈尔滨沦陷。
1911年1月初,长春沦陷。
1911年1月中,沈阳沦陷,鼠疫传至朝鲜、日本。
1911年1月末,京津铁路全线停运。
临危受命,奔赴疫区
随着哈尔滨鼠疫疫情越来越严重,甚至连哈尔滨自治公议会会长贝尔克也不治而亡。傅家甸北新街上的棺材和未入敛的尸体不断增加,疫情的严重性让滨江关道第四任道员于驷兴十分焦急,他火速奏报清政府摄政王载沣和东三省总督锡良。危难关头,时任外省部右丞原滨江关道第三任道员施肇基挺身而出,建议外务部筹办“万国治疫会议”,任命他为“防疫大臣”,并任命陆军军医学堂帮办、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的医学博士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医官、钦差大臣。
1910年12月24日傍晚,在凛冽的寒风中,一列火车徐徐驶入了哈尔滨火车站。31岁的伍连德手持一台贝克显微镜,急匆匆的走出了站台,而他的助手林家瑞则提着一大一小,装满了实验器械的藤条箱在后面跟着。
伍连德到达哈尔滨后,通过于驷兴的介绍,了解到哈尔滨的疫情主要集中在中东铁路工人的居住区傅家甸,病人无一例外全是先发烧,然后咳嗽、吐血,不久即死亡,死后全身皮肤呈紫色,而最先得这种病的是在俄国境内捕杀旱獭的修路工人。
作为第一个从剑桥毕业的中国医学博士,伍连德断定,这场让人闻而色变的大瘟疫,可能就是让欧洲人谈之色变的“黑死病”。“黑死病”实际上就是鼠疫。历史上,曾有过两次世界性的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致使罗马帝国四分之一的人口丧生,并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落。第二次发生在中世纪的欧洲,那场鼠疫造成2500万人丧生,鼠疫结束后欧洲人口减少了近三分之一。
那么,哈尔滨这场瘟疫到底是不是鼠疫呢?作为一各严谨的科学工作者,伍连德决定还是通过化验来得到验证。
1910年12月27日,即伍连德到达哈尔滨的第三天,傅家甸一名与当地人通婚的日本女人死于瘟疫,伍连德决定解剖尸体,找出真正的病因。
由于当时中国对现代医学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解剖尸体无疑是对死者最大的不敬,一旦被当地百姓知道,必将引起人们的恐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当时清朝的法律也不允许解剖尸体,一旦被人告发,还会有牢狱之灾。
伍连德为了得到死者的真正原因,他和助手找到一间幽暗肮脏的小屋。经过简单的消毒,打开了死者的胸膛,取出肋骨,用注射器抽出死者心脏、脾脏的血液,小心的放置到载玻片上。在贝克显微镜下,伍连德清楚地看到了一种椭圆形的疫菌—正是鼠疫,并且是通过飞沫传播的肺鼠疫。
一声令下,封城严防
伍连德立即向北京外务部发去电文,通报了这场疫情正是由鼠疫造成的,并向清政府提出,马上将铁路、公路停运,以防鼠疫蔓延;立即将傅家甸隔离起来,严禁一切人员进出。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设计了极其简单的双层纱布口罩,即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戴上它就可以隔离病毒,成本还非常低廉,这就是后来的“伍氏口罩”。
伍连德肺鼠疫的理论最初并没有得到医学同行的认可。早在他到达哈尔滨之前,鼠疫杆菌的发现者,日本著名学者北里柴三郎的一名学生提前抵达了哈尔滨。他也怀疑这场瘟疫是鼠疫造成的,一到哈尔滨,他就解剖了几百只的老鼠,可是始终没有在老鼠身上发现鼠疫杆菌。所以,当伍连德提出肺鼠疫的结论后,他提出了强烈反对,而来自法国的医生迈斯尼也不相信肺鼠疫的结论。
就在伍连德的工作陷入困境之时,施肇基给了伍连德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与此同时,一直不相信肺鼠疫的法国医生迈斯尼在徒手为鼠疫病人检查三天后,就出现了头痛、发烧、咳嗽不止,最终不治而亡。
迈斯尼之死解除了当时人们对伍连德的怀疑与轻视,就这样,在伍连德的指导下,医生带领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检查疫情,一旦发现有人感染鼠疫,立即送到医院,并将病人家属及接触过病人的相关人员进行隔离。
不仅如此,官府还从长春调来步兵对疫区进行交通管制,严格管制傅家甸居民的出行。同时,清政府停运了发往东北的铁路交通和公路交通,在山海关、沟帮子设立检查站,凡从关外南下的旅客,一律隔离5天,没有症状后方可放行。
遗体焚化,疫情解除
自鼠疫发生之初,政府就为死者提供了棺材安葬他们,后来,随着疫情蔓延,死者家属不敢再碰尸体,有的直接将尸体扔到大街之上。由于此时的东北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土地冻得坚硬,无法及时土葬,只能先运到坟场安置。
随着坟场的尸体和棺材越来越多,伍连德也越来越忧心,他害怕这么多带着病毒的尸体,会变成一个巨大的传染源,如果老鼠跑进来啃食尸体,携带上病毒再跑到城里,那么疫情将更加无法控制。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伍连德的脑海中跳了出来,这个想法把伍连德也吓了一跳。
焚化!
中国人历来有入土为安的习俗,即使在海外接受过新思想的伍连德,也不敢贸然挑战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唯一办法就是请求朝廷,请皇帝下一道圣旨来平复民间的反对。
而令伍连德想不到的是,当他把焚化的想法跟当地官员和乡绅商量时,竟然得到了一致的同意,面对无法控制的瘟疫,他们完全信任了能帮他们消灭瘟疫的伍连德。
1911年1月31日,旧历年的新春佳节,伍连德在收到外务部发来的批准焚化电报的第二天,他就组织了200多名工人将棺材和尸体堆了22堆,浇上煤油,在哈尔滨文武官员的见证下,2200多尸体被付之一炬。
随着,俄国防疫部们也完全相信了伍连德,他们将辖区内的尸体,甚至已经安葬的尸体也挖出来,共计1416具尸体,全部焚化。
由于此时正是春节,为了能消弭人们悲伤的情绪,振作大家的精神,防疫部门号召大家燃放炮竹,冲冲晦气。伍连德后来说,因为鞭炮中含有硫磺,有消毒作用,对病毒有杀菌作用。说来也怪,从这一天开始,傅家甸的死亡人数从183名下降为165名,到了1911年3月1日,鼠疫死亡人数的零报告终于传来,几日后,鉴于鼠疫死亡人数持续多日为零,防疫委员会宣布解除了傅家甸的隔离。随后,长春、奉天、铁岭……东北各个大城市纷纷传来捷报,东北三省各地的鼠疫被全部消灭。
铭记历史
伍连德扑灭哈尔滨瘟疫后,拒绝了清政府卫生司司长,北洋政府卫生总署署长等高级职位,长驻哈尔滨专心致力于医学研究,先后创建了中华医学会、北京中央医院、东北陆军医院、哈尔滨医科专门学校等院校,还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提名。
1960年,伍连德病故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回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仍然对他肃然起敬。特别是非典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后,伍连德开始光芒万丈,重回中国,渐渐享有了应得的历史地位和尊重,他的爱国为民精神得以提倡和传颂。
后记
哈尔滨大瘟疫的具体源头仍旧是一个谜,人们认为最有可能的元凶是土拨鼠。这也是日本医生在东北解剖了好几百只老鼠也没有发现病毒的原因。哈尔滨大瘟疫致命的肺鼠疫是肺部感染的一种极端形式,感染24小时内就会发病,即使到了今天也没有治愈手段。肺鼠疫在任何环境下都具有致命性,哈尔滨瘟疫是有记录以来最具破坏性的一次肺鼠疫疫情。
现在,鼠疫已非常罕见,但并不没有完全消失,因为它仍然会在鼠类之中传播,一有机会还会传播给人。在20世纪80年代,非洲、亚洲和南美洲每年都有发生鼠疫的报道。1996年印度爆发的鼠疫还成了世界性的重大新闻。目前,每年大约有1000到2000人感染鼠疫。即使在美国,平均每年也会有10多人从野外鼠类感染鼠疫,1/7的患者死亡。尽管鼠疫已非不治之症,也容易控制,但是历史惨剧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阴影却难以消除,它仍然被许多人视为最恐怖的疾病。
#文史之旅#
#武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