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温哥华,看看洛夫先生

2002年6月作者抵温哥华,赴雪楼拜访洛夫先生。(作者提供)

洛夫先生仙逝已经一个多月了,台北、温哥华等世界多地都举办了追思会。但是,我内心依然难以接受这一事实。每天都要游泳一个小时的老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连个招呼都不打。

仔细端详与他老人家的合影,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再次拜读他所赠三千行长诗《漂木》,往事不堪回首。

屈指一算,我与洛夫相识接近16载了。那年夏天,我赴温哥华开会,得到了陈浩泉、梁丽芳、丁果等作家的热情接待。晚餐后,文友送我去「雪楼」,拜访「诗魔」洛夫。

他个子高大健硕,根本看不出70多岁了,难怪年轻时当过兵。他带着湖南和台湾口音,声音虽然低沉,但颇具磁性。早听说他们夫妇对待朋友热情好客,此次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他当面爽快地同意出任加拿大中国笔会的顾问,并答应邀老友弦一起担任,令我喜出望外。

从此,我与洛夫成了忘年交。我在加东,他在加西,电话架虹桥,两点一线牵。咱们时常交流文坛信息,有时通话长达一个小时。

2003年底,我参与主编《西方月亮──加拿大华人作家短篇小说精选集》、《叛逆玫瑰──加拿大华人作家中篇小说精选集》两部书,马上想起请洛夫题写书名,因为他飘散而灵动的书法作品也具有相当知名度。一通电话过去,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没过几天,就收到他寄来的一直一横书写的墨宝。

几日后,台湾的出版社总编辑突然来函,建议请大师级人马写个推荐序言,有利于图书销售。我与另一主编吴华博士商量后,决定向洛夫求救。他在台湾文坛的知名度自然不在话下,他自从1996年移民温哥华后对本地华人创作倍加关注,已成为加拿大华人文学界的精神领袖之一。如果能如愿请到他写序,是再也恰当不过了。

我拨通了他的电话,考虑几分钟后终于答应了,我放下了心头大石。但他提出一个条件,我以为是润笔费,马上请他开出价码,衹要我们力所能及一定照付。他笑呵呵地说我误会了,他为推广文学做义工,分文不收,只需几本样书留存即可。我岂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一时无地可容!原来,他年老眼花看电脑太累,要求我将两部书稿打印后寄给他,他趁回大陆开会之际阅读,我立即答应次日快递给他。瞬间,我感激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如今这年代,写序要看全文的人实在少得可怜,何况洛夫是文学大师啊。不得不令我钦佩他高尚的人品和文风,以及献身文学事业的精神。

两个月后,我收到了他手写的好几页文稿纸,推荐序足足有3500字。从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他阅读了所有24篇小说,总共超过15万字。他对后辈无私的关怀和提携,可见一斑。文中对「多伦多小说家群」作了充分的肯定:「他们可能是海外华人继七十年代旅美作家白先勇、於梨华等以后最具实力的作家,他们的小说也最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加拿大的移民生活,表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而且可读性甚高,就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层面而言,这些作品都已达到相当的成熟和高度。」

我最后一次见到洛夫是在2016年11月,赴北京出席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7日上午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幕式上,他做了主题发言,由于那天他是「明星」,找他合影的人太多,衹是匆匆与他握手寒暄,看上去满面红光、精神硬朗。至今,他那天发言的肺腑之言仍记忆犹新:「我在哪里,中华文化就在哪里。」

海外文友似乎早已约定俗成了,「去温哥华逛逛史丹利公园,看看洛夫先生」。如今大师已逝,温哥华再也不是我心中的温哥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