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医药赛道股权融资扫描:国内创投机构积极布局“生态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今年以来,生物医药领域股权融资突然迎来“井喷”。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欧美地区生物医药(Biotech)领域股权融资额大幅回升,仅仅逾亿美元的股权融资案例超过20起,同比大幅回升66%。

尤其在3月,欧美地区生物医药领域股权融资总额超过21亿美元。其中,TYK2抑制剂企业Alumis获得2.59亿美元的C轮股权融资,自免药物研发企业Mirador Therapeutics获得4亿美元的A轮融资。

“这主要得益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估值洼地效应。”一位美国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分析说。目前,AI、健康、新能源成为欧美创投资本的三大热门投资方向。其中,AI赛道企业估值偏高,新能源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于是众多欧美创投资本都将目光投向估值偏低的生物医药赛道。

记者了解到,欧美地区生物医药领域股权融资之所以“井喷”,还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生物科技技术创新令更多创新疗法与药物模式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是今年以来生物医药企业IPO数量与募资额同比明显增加,令创投资本看到项目退出的“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股权投资正逐步“走出低谷”。今年一季度,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股权融资案例达到57起,募资额达到约94亿元人民币,尽管融资数量与融资额同比仍有所回落,但单个项目平均融资额开始回升,显示国内创投资本对优质生物医药企业的单笔投资力度增强。

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小分子、CGT、抗体(包括ADC)领域的股权融资依然活跃,核药领域异军突起,凸显国内创投资本仍对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创新药抱有较高的投资热情。

“但是,要让这些新药能真正创造可观的销售业绩并助力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IPO,创投机构仍要做很多布局。”一位国内创投机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制约众多新药能否达到理想销售额的一大瓶颈,就是新药销售渠道不足与创新支付解决方案不完善,令众多高价创新药缺乏“使用者”。

在他看来,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投资本赋能方向与欧美市场截然不同,相比后者拥有成熟的流通渠道与保险支付解决方案,中国创投资本仍需协助生物医药企业搭建更多元化的销售渠道与创新支付解决方案,才能助力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实现可观的新药收入并尽快满足上市要求。

4月10日,国药控股旗下健康管理和患者综合服务平台——宸汐健康完成逾1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上海国际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领投,曜金资本与四川创新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跟投。

上海国际资管副总经理王俭保向记者表示,依托国药的产业链资源,宸汐健康正聚焦医药险领域的创新融合,构建医、药、险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行业支付方、产品及服务供给方与用户需求方三方的良性循环,有望促进优质药品、医疗、健康服务资源与健康保险的深度融合,为众多创新药拓展市场与创新支付提供更大的拓展空间。

欧美生物医药股权投资缘何火热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欧美生物医药领域已完成逾60笔股权融资,单个项目平均融资额约在8000万美元,且以早期融资为主。

这也反映欧美创投资本对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方向出现一系列新变化——随着生物科技迭代创新,更多创新疗法与药物模式开始具备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创投资本纷纷加快投资布局。无论是CGT、RNA疗法、蛋白降解药物、放射性药物,还是光免疫疗法、微生物疗法、AI药物筛选等,都能看到创投资本积极入场的身影。

上述美国创投机构合伙人指出,一季度欧美生物医药领域之所以出现股权投资井喷,也与生物医药企业IPO市场明显回暖有着紧密关系。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共有9家生物医药企业赴美上市,几乎达到2023年全年(19家)与2022年(21家)的约50%,这9家企业IPO总募资额达到约13亿美元,几乎达到2022年去年生物医药企业赴美IPO总募资额(16亿美元)的80%。

“生物医药企业IPO数量与融资额明显回升,很大程度激发了欧美创投资本的股权投资信心。”这位美国创投机构合伙人指出。

他提醒,当前生物医药企业赴美上市的隐性门槛依然很高——若生物医药企业缺乏处于临床测试阶段或即将获批使用的新药,仍难以获得理想的募资额与股价表现。

BioPharma Dive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的前10大生物医药企业IPO案例里,9家企业的新药均处于临床中后期测试阶段,且没有新药临床测试的企业IPO平均募资额不超过9000万美元,甚至低于当前不少生物医药企业的A轮募资额。

即便是有些生物医药企业新药已处于临床中后期测试阶段,但由于新药的疗效竞争力不够强、或缺乏更高的使用性价比与广阔的销售渠道,相关企业IPO股价也不够理想。比如镇痛新药研发公司Chromocell与代谢新药公司Fractyl Health在上市后,股价跌幅均超过50%。

“这无形间令欧美创投机构在加码生物医药领域创新疗法与更前沿药物模式投资同时,开始关注具体新药的市场前景、营销渠道、疗效竞争力、定价优势等因素,因为它们同样很大程度影响股权投资的成败。”这位美国创投机构合伙人指出。

国内创投机构积极布局“生态圈”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股权投资也在逐步走出“低谷”。

尤其在核药等细分领域,股权投资热度同样明显回升。

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核药领域股权融资数量达到4起,但股权融资金额达到11.5亿元人民币,几乎是去年核药领域总募资额(13.82亿元)的约83%。

与此同时,抗体新药研发赛道的股权融资依旧活跃。其中,先声药业子公司先声再明完成了9.7亿元的股权融资,普方生物完成1.12亿美元的(约7.96亿元)股权融资,诺宁生物完成1000万元股权融资等。

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也在一季度获得约40亿元人民币的股权融资,延续去年以来的较高募资额趋势。

多位国内创投机构人士指出,国内创投机构之所以加码上述生物医药细分赛道的股权投资,一个重要因素是推动这些企业尽快完成新药研发测试与上市销售,从而获得可观的销售收入前景,助力企业尽快赴港IPO实现项目退出。

但是,受股市波动加大影响,如今香港二级市场投资机构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新股认购门槛日益抬高。

一位赴港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财务总监告诉记者,当前港股资本市场投资机构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投资价值判断,主要看重两方面因素,一是关注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即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二是新药产品的差异化能力与具体疗效竞争力,这决定了企业能否在细分药品市场获得更高市场份额。

“要让二级市场资本认可企业的投资价值,我们还需提供其他完整的营销渠道布局与创新支付解决方案,以证明企业具有极高的收入增长确定性。”他指出。

受此影响,越来越多创投机构开始布局药品流通与创新支付赛道,赋能生物医药企业增强产品营销能力,赢得更多二级市场资本的青睐以提升IPO成功率。

曜金资本总经理李可向记者表示,曜金资本之所以持续参与宸汐健康的股权投资,旨在助推国药构筑医-药-患-险全生态医药数字化的业务布局,实现国药与生态圈之间的双向赋能,更好抓住中国医疗医药大健康发展的机遇。

记者获悉,作为中国大型药品及医疗保健产品分销商,国药控股正致力于构建广覆盖、高效率的管理式健康服务平台。近年,宸汐健康围绕国药这个发展目标,积极推动商业保险与医药创新联动,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进一步提升医药产品与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

多位创投业内人士指出,如今越来越多创投资本意识到,深耕生物医药赛道需构筑完整的新药研发、药品流通营销、创新支付生态。目前,他们一面加码核药、抗体、小核酸、多肽与干细胞创新疗法等细分赛道的股权投资,一面也在考察众多药品分销与创新支付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股权投资机会,赋能生物医药企业扩大市场版图。

“创投机构最理想的规划,是两者相互赋能成就——一面是生物医药企业能获得更高销售收入前景以满足IPO财务要求;一面是药品流通及创新支付解决方案平台能获得更多业务增长点,为未来IPO做好铺垫,最终实现更多项目的IPO获利退出。”上述国内创投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