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格局再生变 一线城市集体“转正”

本报记者 庄灵辉 卢志坤 北京报道

2023年多数省市人口格局再度发生新变化。

近日,多数省市已发布2023年人口数据。数据显示,2023年,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常住人口重回正增长,集体扭转2022年下降态势。其中,深圳与上海两城人口增量均在10万人以上,广州也增超9万人,北京则结束此前常住人口连续6年下降的局面,新增超1万人。

同时,从已公布数据来看,合肥、郑州、杭州、成都等不少省会城市人口增长也较为明显,人口增量暂居前列。

“2023年一线城市人口回升是一个必然现象,也是一线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说明一线城市发展还有空间。”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凤瑞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当前来看,国内一线城市仍有不小的发展空间,城市经济活力对人口也更有吸引力,相应城市人口增长是一个必然趋势。

重回正增长

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常住人口曾于2022年首度集体出现下降。其中,北京市减少4.3万人,上海市减少13.54万人,广州市减少7.65万人,深圳市减少1.98万人。

2023年,相应趋势并未持续。

根据各地统计报告,2023年深圳与上海两市人口增量均在10万人以上,广州市人口增量也超9万人。

其中,2023年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为1779.01万人,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年末增加12.83万,增量居一线城市之首;上海全市常住人口为2487.45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11.56万人,为2015年以来最大增量;广州全市常住人口为1882.70万人,同样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年末增加9.29万人。

四座一线城市中,202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量最少,为1.5万人。不过,北京市常住人口此前已连续6年下降。2023年北京市扭转人口下降趋势,年末常住人口达到2185.8万人。

除一线城市外,不少省会城市人口也出现较快增长,增量多在10万人以上。其中,合肥市增长21.9万人,郑州市增长18万人,杭州市增长14.6万人,成都市增长13.5万人,西安、昆明等也增长了约8万人。

辽宁和吉林两省也于2023年同时扭转十余年人口净流出局面。在此背景下,2023年沈阳市与长春市常住人口也出现一定增长,且增量占各自省份增量均不低,其中沈阳市增加了5.7万人,占辽宁省人口总增量的66%;长春市增加了3.65万人,占吉林省人口总增量的84%。

注重长远预期

业内分析指出,各地常住人口增长与城市就业环境、产业发展及人才优惠政策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包括上述人口增长的不少城市在内,放宽落户限制、发放补贴以及加强保障房供给等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各地“抢人”及“抢人才”意愿明显增加。

“一个城市的发展基础首先是人口尤其是就业人口的聚集。如果一个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下降甚至消失,那说明这座城市已经在走下坡路了。”牛凤瑞表示,城市的发展不可能离开人才,因此近年来各城市会出台多方面优惠政策,通过降低落户门槛等吸引人才。

“其实除了学历人才,熟练工人、企业家等也都是城市发展所需的人才。”牛凤瑞认为,各项优惠政策只能发挥短期效益,真正的人才其实很难会被短期优惠政策吸引,长远来看还应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在治理体制及营商环境等方面给人们一个稳定的预期。

此外,对于2023年一线城市人口止降回升,牛凤瑞认为这说明国内一线城市仍有发展空间,短期内人口天花板还未出现。

“只要城市还有发展空间,人口增长就是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来看,国内城市多在发展中,很难说有城市因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人口拐点,部分城市人口收缩也主要因为资源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等因素。”牛凤瑞表示,无论是资源配置权力还是经济活力等,一线城市对人口仍有较强吸引力。

“随着科技进步、城市规划建设改进以及发展模式转变等,城市人口密度理论上是没有天花板的,目前国际上人口超千万的大城市的人口仍呈增长态势。”牛凤瑞认为,人口天花板主要是因为城市范围扩大导致负效应增长,只有城市扩张的正效应与负效应达到平衡时,才会达到一个人口天花板。

(编辑:王金龙 审核:童海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