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鄒永珊:十年熬一顆大蘋果

邹永珊的苹果魂 © 林宜兰邹永珊正在介绍她的苹果计划,玻璃柜中分别是苹果酸与她亲手熬制的苹果果胶。

文/林宜兰

访问邹永珊那天,我们约在烧腊店吃饭。「回台湾可以的话,尽量吃在德国吃不到的。」是这位艺术家很务实的一面。她穿着一件红色的上衣出现,虽然看起来有点欠睡眠。把自己穿得如大红苹果,她说这是狮子座的精神状态。(笑)

▎可能要花十年才能完成的「苹果计划」

谈到「苹果」作为她在《转角国际》的写作核心,劈头引述了读者吐槽:「写苹果也可以扯到纳粹!」身为艺术创作者,对于看不懂的群众,可能已是家常便饭。不过我也没想到,她在《转角国际》的写作,事实上是她艺术计划的一环,听了她的创作野心不免心惊:这要做十年以上吧?!

自人类文明以来,世间万物都无时无刻地被定义、被系统化,苹果也不例外,这是邹永珊的终极提问。

苹果的终极提问 © 邹永珊提供、Lobsang Meindrukbhuk摄影2016年邹永珊在美国圣塔菲艺术学院驻村,展示她搜集来的苹果标本。

〈苹果都到哪去了?因标准化制度而消失的德国苹果〉中,她处理了原生于哈萨克地区的苹果,透过人与动物,距今五千年前,流离至欧洲到全世界,跟着标准化制度逐渐消失。直至今日,欧美许多人连想都不用想,宣称苹果属于他们,生于斯长于此,理所当然。但我们却可以在多个文化间,发现苹果迥异迂回的文化符码,像是《圣经》中挑逗的智慧之果,或是五月花号上,清教徒所吟诵谢神祷词中的apple seed,与美国西进运动既传奇又富有开创精神的强尼苹果籽(Johnny Appleseed)故事。(是的,还有跟纳粹有关的部分……。)

不知道是否与她大学受过机械系训练有关,系统化思考是她观看的方式。她在2012年开始成为苹果痴,从五千年前的苹果调查起,包括历史、文化、生物学、科技研发等,与苹果有关的领域,都尽可能碰触,可以说是苹果控。

她在2016年美国驻村艺术家期间,利用不同种类苹果,重复试验做了从地方采集的私房家族食谱。以料理呈现的艺术创作,内涵直指她的关怀:这些不符合现代农业系统规范,口味酸楚,它们被弃置、被忽视、无人关照地自生自灭,但却适合烘焙,烘焙过后偏酸味的苹果现出甜而适中的口感。

苹果研究之于邹永珊,其实是高明的隐喻:移动几千年,拥有不同身分、文化诠释的苹果,为什么不会被歧视、被厌恶、被隔离?她居住于垄罩在纳粹阴霾,至今不时遭遇难民议题挑战的德国,苹果触动了这位台湾女子的敏感神经。「我所有的朋友都说这个题目很德国」。也很台湾其实。多数台湾人应该也能心领神会。

手制食谱 © 邹永珊提供邹永珊的手制食谱书影。驻村期间利用不同种类苹果,重复试验做了从地方采集的私房家族食谱。

苹果触动了这位台湾女子的敏感神经 © 林宜兰苹果酸和苹果果胶旁的QR Code扫描后,是在转角刊载的文章。

▎介于之间

人终究无法如苹果般中性,所以尽可能跟任何文化都保持一点距离,是邹永珊觉得较舒适的生活态度。「在台湾,人跟人的关系太紧密,跟台北一样湿黏。」在德国,「可以比较有深度的和自己相处」,不过居住柏林将近20年的她又说,「其实柏林没有那么德国。」距离能让她冷静看待自己和环境,似乎抗拒系统化,也是她积极从事的内在行动艺术。

邹永珊谈她致力将「介于之间」(in-between-ness)的事物呈现出来,像是苹果计划,或像她自己,一位在德国的台湾人。同时是小说家、艺术家,还有着令外界欣羡的大学学历,但都无法代表她的全面。

大部分状态都不是舒服的,我也没有要做让你感到舒服的作品。

介于之间的处境,在她的观察才是世间的常态。比方说提到大学学历,她无奈一叹「通常一般人不会看到妳付出多少代价,我在大学将近三年的时间,每天只有读书(无止尽的工程数学各种力学机械控制等等)」,尽管事隔多年,眉宇之间还是能感受到她的痛苦。然而是否到了德国,读了艺术,就实现了她的想望?听起来痛苦指数仍不遑多让。每年一到居留申请期间,漫长的等候,让她几近放弃。

总是「介于之间」 © 林宜兰邹永珊在北美馆「跨域读写」展览的摄影直播作品,她入镜在作品之中。

很难将任何一段生命经历,给定一个适当、符合社会期待的评价,「介于之间」是她的持续状态。她不会去把任何状态上纲极致,所有事情本来都是介于其他之间,她用了一个最近热度很高的戏剧比喻:「我不会去控诉那些痛苦,不然推到最后就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了」。

「做艺术家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很难活得像个人。」「以前比较哲学性的说法是,艺术本身是非人性的,所以说当你献身,或是深刻的投入艺术工作的时候,你所有的思维,决定事情的先后顺序都会不一样。所以才会说非人性。就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存在,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可是做艺术创作常常就是把那些基本所需,拿来供养艺术创作。这是最务实的说法。」

她眼神坚定地揶揄自己,「常常听到艺术家做艺术折磨自己,我觉得那不是一种故意,以我现在来说,对啊,我的优先顺序就是不一样。你说有没有挣扎?当然有挣扎,这大概就是艺术家最存有人性的一块。虽然最后做的决定仍然是非人性的。」

原本都在春节期间才回台,因为北美馆的「跨域读写:艺术中的图书生态学」而在暑气湿热的夏天回来。据德国的友人说,气温逼近38度的柏林热炸了,没有冷气的德国人很折腾。邹永珊已经好久没有在夏天感受台北,一样黏腻湿热。

「跨域读写:艺术中的图书生态学」 © 台北市立美术馆邹永珊:「做艺术家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很难活得像个人。」

德国柏林 Weißensee 国立艺术高等学院大师班结业。创作范畴含括书写与制书,于视觉艺术及出版领域皆有发表。着有小说《等候室》、《铁道共乘旅游手册》,有声书《Heinzelmenschen》。个人网站:www.yungshantsou.de。

▎点入,看更多邹永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