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辈子最高明的活法:这1点,比有钱、有房都重要

01

明确自己的心意,知道如何活下去,这是生活。糊里糊涂、劳碌不堪过日子,这是生存。

生活跟生存,差距不是一星半点。懂得生活的人,过的是鸟语花香的日子。只能生存的人,一辈子都陷入到死循环当中。

所谓的死循环,就是“忙碌——养家糊口——继续拼命——继续养家糊口”。日子,一眼看到头。

在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论中,生理、生存需求,属于低层次的需求。社交、尊重的需求,属于中等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属于高层次的需求。

基本上,无数人都在生理和生存需求之间徘徊。过分注重物质,而缺乏精神世界,终其一生,也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02

我们不妨思考两个问题:现代人,为什么会活得如此之累?另外,为什么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的人,特别多呢?

活得疲累,是因为人们的欲念太多,喜欢攀比,幻想自己或者孩子,可以成为人上人。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这就是哲学家叔本华谈到的,人生钟摆理论。人生由一团欲望组成,也像一个钟摆,欲望满足了就无聊,欲望没有满足就痛苦。

一个中产,本来保持稳定,安安分分过日子就好,但他不乐意,看到别人开上百万的豪车,住上千万的房子,就幻想自己也能拥有这一切。

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他只会逼迫自己去拼命,去冒险,甚至压下全部的身家,来一场豪赌。不幸的是,被收割了,一无所有。

从中产阶层跌落之后,他们会抱怨,人生毫无意义。有钱的时候,抱怨没意义。没钱的时候,也抱怨没意义。这,不就是人性的矛盾吗?

03

对于人性,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

穷的时候,就想有钱。有钱的时候,就想大富大贵。大富大贵的时候,就想成为城市的富豪......如此下去,哪怕成为全球的富豪,人们也不会满足。

这种“欲望滔天”的观念和人性,为什么会如此常见呢?跟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文化和教育有关。

父母教育孩子,你要读书厉害,超过别人,考上某某大学。于是乎,一大堆的孩子开始了内卷,从小就失去了该有的童年和快乐。

读书的过程中,老师、长辈教育孩子,要走到更高的层次,成为人上人。于是乎,所有的小孩子,都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主角。

等孩子大学毕业后,父母和长辈继续教育孩子,你要找到好工作,年薪几十万,才能光宗耀祖......不少人,就在这样的观念束缚下,痛苦活到老,找不到一丁点生命的意义。

还是那句话,内心的期待太多了,现实的落差太大了,没有人会活得幸福。

04

要想活得幸福,让僵化的灵魂重新绽放光彩,只有一个办法,摆脱世俗的束缚,以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别人的要求,去过生活。

纵观历史,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为什么?因为所有人都想成为“人上人”,都希望凌驾于别人之上,导致内心极度不平衡。

完全摆脱这种观念的人,就是苏轼。苏轼此人,乃是千古全才,才华横溢,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不过,苏轼也很倒霉,经常被贬到蛮荒之地。

一个人,如果拥有盖世的才华,那他绝对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旦现实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那他绝对会感慨人生无意义,颓废终了此生。

苏轼并没有颓废,而是接受了现实。正如他在《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我只是天地之间的小人物,大海当中的一粒米,哪能奢求那么多呢?如果不是我所拥有的东西,那我一丝一毫都不会争夺。这,才是真正的活透,真正的大智慧。

05

人这辈子最高明的活法——接纳现实,享受平凡。

大文豪苏轼,虽然他才华横溢,但他对于孩子,只有一个要求: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只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平凡且简单,按照自己的轨迹,平安活下去。只要不碰到什么灾难,哪怕他一事无成,身为父母的我,也就无憾了。

正是因为经历过,才懂得如何过好这一生。倘若总是要求,总是强求得不到的一切,那当事人,岂不是郁郁寡欢了吗?

自己是平凡人,那就过平凡的生活。自己是小人物,那就承认是小人物的现实。

人类世界有80亿人,主角屈指可数,至于其余的人,包括你我,只是普通人,何必奢求太多?做个观众,看个戏曲,观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