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败 旧殖民地人民犹豫去留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图为1952年4月28日,《中日和约》在台北签字,右为日代表河田烈,左为我当时外交部长叶公超。(本报资料照片)
流动的界域:从在地、跨域到多物种(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出版社)
(更多精彩内容 请看翻爆)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随着日本的战败,居留在其殖民地的日本人都被遣送回国。相对地,居留殖民母国日本的住民包括朝鲜人、台湾人等,也大多准备要返回故乡。但是,由于国共内战与韩战爆发,东亚政治情势持续动荡,许多「旧殖民地人」并未顺利返乡,而是在各种复杂的考量下,长期定居殖民母国日本。
根据田中宏的研究,这群殖民地来的移民,除了选择归化日籍或是伺机离开日本之外,他们都以特例的法规长住日本,其居留资格的保障并不完整,直到一九九一年才变成「特别永住者」的在日外国人。换言之,旧殖民地出身的台湾人,在战争结束近半世纪之后,居留日本的身分问题才完全解决,其演变过程相当复杂。
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八日,随著于旧金山签署的同盟国对日和约生效,美国占领统治结束,日本恢复国家主权,官方得以「出入国管理令」管理居留日本的外国人。这时纳入「外国人登录法」管理的外国人约六十多万人,其中九五%为旧殖民地人,多数是在日韩国/朝鲜人,台湾人仅有约两万五千人。由于战后日本并未制订法律处理旧殖民地人的国籍变更问题,因此这批丧失日本籍者,在日本的身分必须以特例来处理。直到一九六五年日本与大韩民国恢复邦交,部分在日韩国人才可以申请「协定永住」(约三十多万人),获得较明确的法律地位保障,但台湾出身与认同北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旧殖民地人居留问题并未解决。
一九八一年,日本政府因签署加入难民条约,才允许旧殖民地出身者可以申请永住权,有一批人因而获得「特例永住」的资格。一九九一年,日本与韩国签订新的外交协定之后,法务省制定《基于与日本国和平条约而脱离日本国籍者有关出入国管理相关之特例法》,进一步让其余旧殖民地出身者都可申请永住权,并统合过往不同法令规定,使其居留资格一致。根据一九九一年统计,一九八九年底为止取得「特别永住者」(包括以前之法规产生的协定永住者与特例永住者)共六十万八千○二十九人,其中韩国/朝鲜人共六十万○七百九十五人,台湾人五千七百六十人,其他一千四百七十四人。直到这个阶段,日本旧殖民地的「帝国臣民」才成为居留资格明确的「在日外国人」。
二○一四年,笔者完成〈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国籍问题与居留问题〉一文,原本认为已厘清旧殖民地出身者的法律地位确定,台湾的「去殖民化」或日本的「去帝国化」的问题业已解决。但战后在日台湾人的故事,依然不断被传述。二○一九年日本作家野嶋刚撰写《漂流日本:失去故乡的台湾人》一书,介绍十几位知名的台侨,其中如陈舜臣、安藤百福(吴百福)等,即是战前已定居日本的台湾人,有些人如邱永汉、辜宽敏、翁倩玉、东山彰良(王震绪)等,则是战后前往日本定居的中华民国籍侨民。野嶋在前言中说:「这一群人不知道失去了故乡多少次。他们被祖国追杀、被祖国背叛、被祖国抛弃。不过他们并未放弃,活了下去,反而成就了许多事。」当然,这本书只谈功成名就者,在底层社会艰苦生活,甚至丧命异乡者,并未受到充分的关注,「旧殖民地人」的苦恼也受到忽略。
战后,不少在日台湾人自认为已从殖民地「二等国民」,一跃成为「战胜国民」,实际上这种身分的转变只是一个假象,对日和约签订之前台湾人的法律地位尚未确定。虽然有一些知道如何灵巧变通者,确实在盟军(GHQ)占领统治期间,迅速累积财富成为知名的旅日侨领,但大部分在日台湾人与华侨,都经历了战后经济萧条、生活贫困的日子。一九五○年代,有些人得知台湾的情势不安,又听闻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有发展的机会,大胆地选择前往中国大陆定居。当然,有些台湾人在日本站稳脚跟之后,鼓励子女前往美国留学发展,这种选项较为常见。整体而言,战后在日台湾人有相当多元的发展,他们面临的困境反映时代的变局,他们奋斗的成就也充分展现海外台湾移民的韧性。(三之一;摘自《流动的界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