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假装一个广州人?

食在广州

早市直落晚市

▲广式特色早茶虾饺皇 图源:视觉中国

长居岭南,难免要结交一众当地朋友。同事是地道的老广,他嘲笑我:“通常西装革履,打着领带逛公园的人,肯定是你们北佬。”我当然不能示弱,便回敬:“穿着大衣,趿拉人字拖上街的人,一定是你们南蛮。”“穿凉鞋还穿袜子,一定是北方人。”“穿皮鞋不穿袜子,一定是广东人。”

诸君莫怪!日常语境中的“北佬”、“南蛮”带有明显的贬意。我们混得稔熟,才会肆无忌惮地“互相伤害”。寻常交情的朋友,请谨慎使用这等字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广州早茶一盅两件 图源:视觉中国

在外地游客眼里,广东人似乎什么都吃。有则关于广东人的笑话,一位外星人造访地球:北京人说,天上掉下个特务;上海人说,不如办展览赚钱;广东人则兴奋得双眼放光,拿来煲汤吧!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北京人都是“朝阳群众”,上海人看到了商机,广东人则什么都想吃。

▲叹早茶的广东人 图源:视觉中国

不会吃的吃肉,会吃的喝汤

广东菜也叫粤菜,包括潮汕菜、客家菜和广府菜,而平常语境所说粤菜,盖指广府菜。广府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唐时即有“南食”之美誉。《广东新语》曰:“天下之食货,粤东几近有之;而粤东之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也。”珠三角有句话说“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第一印象恐怕是“老火靓汤”“生猛海鲜”。

▲制作中的老火靓汤 图源:视觉中国

“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广州人的饮食,离不开“老火靓汤”,通常习惯于饭前先喝上一碗半碗。老火靓汤亦称老火汤、广府汤,指熬制时间长、火候足、味鲜美的汤食。传统上使用瓦煲或砂锅,待水滚开后逐次放入汤料食材,再用文火慢炖二至四小时。这等煲汤方法,多流行于两广、海南和福建部分地区,可谓“药食同源”典范。

煲汤有诸多讲究,比熬中药还复杂。武火文火,先下后下,视材质轻重软硬各有次序。食材则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除各种肉类,重点是名目繁多的中药材,且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当归、党参、山药、茯苓、玉竹、百合,甚至南方特有的罗汉果、虫草花、海底椰、鸡骨草、五指毛桃等都能煲出一锅靓汤。或补血益气,或生津止渴,或清热解毒。以至常居广东的“新客家人”得意地炫耀:“不会吃的吃肉,会吃的喝汤。”

▲广州靓汤(胡椒炖猪肚) 图源:视觉中国

老火汤起源于何时?恐怕很难有确切答案。在南越王博物院,就能看到两千年以前的皇家盛宴,其中有文火老汤、蛇馔、乳猪等。说明至少在南越王时期,广州人已经懂得煲汤做蛇。刘安《淮南子》载:“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广州现在还有蛇宴馆,吸引老饕专程来吃。

▲广州靓汤(冬瓜水鸭汤) 图源:视觉中国

通常认为,岭南地区气候湿热,更兼古代食材匮乏,所以毒虫猛兽、花木草树,都是广府先民的果腹之物。经过千余年的演变,老火汤成为粤菜的金字招牌。没有这道例汤,粤菜就失去了灵魂。传统粤菜馆里,如果肯多花点儿钱,例汤就会换成“炖盅”,尊享“私人定制”服务。我甚至食过一味“蝎子汤”,完整的蝎子漂在汤盅里,有首尾然。

▲廿四味是广州人常喝的凉茶之一

图源:图虫创意

与老火汤相应,广东亦盛产凉茶。十几年前,广州满街都是“黄振龙”“和其正”“徐其修”等凉茶铺子。凉茶用中药材熬成,在我看来,等同于中药汤剂,“茶”只是背了个空名。如患普通感冒或口腔溃疡,我都会喝上一杯“癍痧”凉茶,是以印象深刻。蓦然回首,突然发现传统凉茶店铺已经消失殆尽,让人颇为感慨。

食得生猛

好吧,有了老火靓汤,还必须要“食得生猛”,也就是“生的、活的、新鲜的”。“生猛”通常与“海鲜”搭配,所谓“生猛海鲜”,是不是眼前出现鱼鳖虾蟹活蹦乱跳的场景?说到“生鲜”,不得不提“鱼生”,即生鱼片,古称鱼鲙,以新鲜的鱼或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翼”,“沃以老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

▲潮州鱼生宴:虾生、鱼生、盐腌生蟹

图源:图虫创意

“鱼生”“虾生”可谓鲜中极品。因为置于冰层中的虾还活着,抽掉虾肠,蘸取酱料芥末即可入口。但生鱼片如处理不当,尤其是淡水鱼类,会成为传染病的根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消费预警指出,生食鱼片(海水鱼)必须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只有鱼肉鲜度极佳,方可以冷食方式消费。

南宋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中说:“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今人则演绎为:“除了地上四条腿的桌子、天上长翅膀的飞机,其他什么都敢吃。”话又说回来,贪婪无度的口腹之欲有时会惹出大乱子。

相传早茶源于清朝,

当时佛山有简陋的“一厘馆”,

几经变迁,广东人喝早茶蔚然成风,

如今已是“食在广州”的招牌。

▲著名百年早茶老店陶陶居 图源:视觉中国

相对重口味的北方菜,嗜麻辣的川湘味,粤菜讲究保留食物原汁原味。在外省人看来,就是“清汤寡水”,但广府人乐此不疲。粤菜装盘精致,“颜值”高,价格也高,所以是招待尊贵宾客的首选。烧乳猪、白切鸡、烧鹅、叉烧都是传统粤式筵席上的经典名菜,外地客人不可不尝。不过我总觉得,广东人做“青菜”的水平,才是登峰造极,什么白灼、蒜茸、上汤、铁板,不一而足。即使吃惯牛羊肉的塞外之人,也赞不绝口。请注意,这里的“青菜”,是“绿色叶子菜”的统称。

除筵席上的传统“硬菜”,广州街头的小吃也不容错过。牛杂、肠粉、虾饺、濑粉、艇仔粥、炒牛河、叉烧包、马蹄糕、云吞面、姜撞奶等广州名小吃,多出自西关地区。据称西关是三百多年来广州美食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广式点心的发源地,所以有“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的说法。除西关上下九外,与北京路毗邻的文明路,也有地道的广州小吃和甜品。

红米肠、云吞面、蒸鸡爪、蒸排骨

图源:视觉中国

早市直落晚市

如果一个广东人邀请你喝早茶,千万不要以为只是“一杯茶”的人情。名为“早茶”,当然多在上午进行,其实有“早市”、“晚市”或下午茶。甚至有人从早到晚都泡在茶楼里,只要“叹一盅两件”,即“一杯茶一只包一上午倾偈”,甚至可以“早市直落晚市”。

▲广式早茶 图源:视觉中国

喝茶固然是重头戏,但点心更为精致。上面提到的十大名小吃,自然都在其列。其中虾饺、蛋挞、叉烧包和干蒸烧卖,称广东茶点的“四大天王”。我独爱“虾饺皇”,口碑好点儿的茶楼,从晶莹剔透的饺子皮外面就能看到鲜虾仁,是接待外乡人的“第一天王”。还有一味“凤爪”,也让人垂涎。我甚至怀疑,世上一大半鸡爪子,都被广州人吃了。

虾饺、蛋挞、叉烧包、干蒸烧卖

图源:视觉中国

以前的茶楼和酒楼泾渭分明,茶楼并不经营饭市,现在多混在一起开了。茶楼是个聊天交际的场所,生意好的茶楼,从早到晚人声鼎沸,或谈生意、或拉家常、或叙天伦,一幅广州市井生活百态图。以茶市起家的陶陶居,早期取白云山九龙泉水烹茶,其对联云:“陶潜善饮,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陶侃惜飞,夏禹惜寸,最可惜是杯里光阴。”要不是题在陶陶居三楼,倒像是和酒徒对话。

除早茶外,广东还有些名字令外地人费解的美食,如煲仔饭和艇仔粥。“煲仔饭”是以浅底阔口的砂钵放入食材煲成的一人份快餐,因广东人称砂锅为“煲仔”而得名。“艇仔粥”则由疍家人所创,最早是在疍家人的小船上售卖的,由此得名。

艇仔粥和煲仔饭

图源:视觉中国

我见过的最奇绝的餐馆要数“蠄蚷”,专吃“癞蛤蟆”。听起来奇哉怪也,吃天鹅肉也还罢了,连癞蛤蟆都不放过。餐馆原开在惠福东路,每次路过,总感觉浑身都起疙瘩。估计生意不好,两三个月后,关门大吉。

“食得生猛”、“有得饮”,可谓广州美食的精髓。如今的“食在广州”,其实还有更深远的意义。作为国际化商埠,食客们不用走出广州城,就能品尝到全球每个角落的美味。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旭辉

美编:周伊萌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4年第2期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