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聊一个玄学话题:怎么养生,可以带娃一起么?
上周,从20多度的大理出差回到37度的上海,直接把我热傻烤焦了,差点中暑。
每到夏天,我妈总是忍不住念叨养生,各种夏天保养心得。年轻的时候压根不听,啥“养生”?这不就是约等于“年纪大”吗,我这么年轻肯定不需要!
而一到夏天,母婴圈里最容易出现的就是一些育儿观念差异了,类似能不能吃冰的这些。当年不关注养生的我,压根都觉得无所谓,这有啥好争论的。
但如今我也4字开头了,这两三年真的潜心在搞保养。趁着三伏天,和大家聊聊这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吧。
保温杯里泡点枸杞、石斛、陈皮的日常
01
我对中医的浅识
做自媒体10年了,也认识了一些科普类博主。我这些年也会去找中医大夫问诊,搞点药食同源的东西吃吃,有时候就会有改善。
每每这时,我就会去问问那些科普博主(这是我的一个恶趣味)。其中有一位觉得这些也许都是安慰剂效应——就是我内心相信找到了一位神医,相信服用他的药,听他的话调整生活习惯,一定会让我变好;是这种良性的心理暗示让我感觉良好的。
但我这位朋友的下一句话却是,如果你自己确实持续感觉是好的,那就继续做下去吧,不管真是中医的作用,还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只要自己真的变好了,那就很好啊。
我很欣赏和感激他的这一句话,人和人之间,文化和文化之间,确实是有差别的,甚至是有冲突的。
但过日子,却要小心“非黑即白”的陷阱。
我们都不是什么真正学贯中西,完全弄懂了现代医学也完全搞明白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人物,既然并不真懂,一切都是个人感受和个人观点,那与其忙着“站队”“吵架”,不如多听听,多看看,多想想,在自己愿意接受的范围内,多友善开放地分享、尝试。
那就浅谈一下在这几年敞开了的体验中,我的个人心得。
02
关于贪凉这件事
其实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会提醒: 空调不要开得温度太低,一直猛吹, 运动出汗后不要猛喝冰镇饮料这些的, 只不过到了一些人的嘴里,似乎中医就是一刀切—— “夏天不能吃凉的”。
我的观点是,这事儿不用吵:你不用非要相信,或者说服别人相信。关注自己身体感受就好了,自己应该最清楚。
大热天你家空调开多少度最舒服,可能你们夫妻不同,你和孩子不同,你和家里老人感受也不同。
因为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状态的人,对“最舒适温度”的感受就应该是不同的,孩子和男性,往往能量代谢会高于老人和女性,所以更怕热——能够让自己穿着居家服,刚好不出汗的温度就正好。
如果一屋子人无法协调,那建议稍微照顾怕热的人,因为感觉冷了咱们能添个长袖,但太热了,孩子确实不舒服。
真正要注意的是夏季室内外的温差——大街上走得暴汗,突然进了空调温度很低的室内,确实会让我不舒服,有些娃也确实容易反复几次就感冒了。
既然我们已经观察到,并且反复验证过,自己就是这种感受,孩子确实冷热交替猛了,次数多了,就爱感冒生病肚子疼。
那就算西医大夫坚持说,感冒不是温度直接引起的,就是病原体感染,那也不用争论,因为确实也有可能温度的剧烈变化刺激了身体,影响了免疫系统,就会导致我家娃更容易感染……
我们是养娃,不是养医学原理,对不?
无论是中医西医,说到底医学都是经验科学,再大的专家神医给咱看病,也得问,你感觉怎么样,不是么?
喝冰水,吃冷饮这事儿同理:
我们首先要警惕饮料和冰淇淋中超高的糖分——这个吃多了真不好,中医西医都认为不好,这事儿咱不用吵架。
至于说温度,大家也不妨自己耐心地试几次,自己是真的一罐冰水下肚特别舒服,而且是每天灌冰水,整个夏天,甚至一年365天冰水才最舒服么?
喝下去真的没有大夫们说的各种不适么?如果就是舒服,如果没有任何问题,一年没有,五年没有,十年没有,那就喝好了啊。
那如果确实偶尔感觉喝完了冰水不舒服,那我们可以用开放的态度,试试喝常温的水,温水,热一点的茶等等,只有自己试试,而且往往是坚持尝试一段时间,才能知道自己的身体到底有什么反应。
这真的不用吵架,吵赢吵输都没有用。
还有人怼说,你年轻不懂,不觉得喝冰水难受,但是喝了多少年都埋下祸根了怎么办?
还有娃怎么办呢?孩子小,未必能说清楚自己的感受,假如喝三五个月冰水,表面上没啥事,但悄悄影响了脾胃健康,埋下长期的隐患了呢?
那还是一句话,人生没有“永绝后患,绝对正确”的道路。
年轻的时候不难受,那就享受几年自由,等发觉难受了就及时调整,总不可能让一个0岁的新生儿为了活到100岁,提前100年按照百岁老人的生活标准保养吧。
啥都不要走极端,我相信即便是最传统的老中医大夫,也不会认为夏天让娃喝了一口冰箱里刚拿出来的饮料,吃了一块冰西瓜,或者一根冰棍,就能造成什么伤害,埋下什么祸根了。
平常喝水就以常温为主,偶尔一次冷饮冰棍冰镇西瓜,每次适量就好;老人不同意,就不要非当着老人的面给。
我今年40岁了,回看“贪凉”这件事,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人是会变的,一切都是发展的。
之前出国工作过10年,也许是受环境影响,也许是年龄到了,曾经只喝冰水的我,现在习惯改了,保温杯里也会泡点石斛、枸杞、陈皮了。
但我不会因此就认为我女儿应该从10岁就开始保温杯泡枸杞——她可以选择她喝下去觉得舒服的温度,可以选择她穿几件衣服,空调几度,晚上睡觉盖不盖被子,也可以因为错误的选择,感冒发烧几次,肚子疼几次……
她要学会觉察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管理自己的感受,管理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03
有味道的水
多喝水是养生第一秘方。
夏天当然更要注意补充水分,刚才提到了,含糖饮料不是啥好东西,不管是可乐雪碧,还是珍珠奶茶,或者很多小朋友喜欢喝的乳酸菌饮料,都是糖分重灾区。哪怕并不额外添加糖的鲜榨果汁,也建议少吃。
即使是各种号称0糖的,使用了代糖的饮料,也并不是最健康的选择,权威医学研究显示,各种代糖剂虽然自己确实不能产生热量,但长期服用代糖也会有健康风险。
怎么说呢,不光是会变胖变丑变老变笨,糖分摄入过多,几乎能导致我们数的出来的各种疾病的风险增加……
三伏天养生的第一秘方,是多喝不含糖的水。
我们团队有个小伙伴说,她不爱喝没有味道的水——好吧,其实不含糖,但有味道又好喝,还养生保健的饮料也还是很多的。
比如我今年确实会泡点枸杞、太子参,会学着喝茶,泡玫瑰、菊花、茉莉等等花茶。不加糖的绿豆汤也很不错。
最近只要不出差,到下午我都会给自己搞一杯豆浆
传统医学有药食同源的说法,玫瑰、菊花、薄荷、荷叶、陈皮等等,凡是能泡水喝的都有自己的功效,但我是外行人,我并不懂,也不是用来治病,所以并不需要特别研究配方,喜欢都可以试试。
当然,还有我最爱的咖啡,不加糖的黑咖啡是公认的健康饮品,但咖啡因摄入不宜过量,每个人对咖啡因的耐受程度不同,还是那句话,自己要感受身体发出的信号。
你们呢,是不是也像我一样,人到中年开始保温杯里泡点啥,你们最爱泡的是什么呢,喝了以后是变美变瘦变年轻还是气色更好了呢?一定来跟我分享哦。
去年暑假给大家写过一篇自制冷饮的文章,配方里的糖去掉以后,都是好选择哦( )。
04
顺应天时,睡觉第一
前两天,小伙伴在工作群转发了一篇标题是“中年老母亲的第一要务不是挣钱养娃”的文章,打开一看,第一要务是睡觉。
大家纷纷表示,标题真好,说得太对了,我们中年老母亲,真的太缺觉了。
昨天,又有小伙伴在工作群里转发了一篇夏日养生文,说按《黄帝内经》的权威说法,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
大家又纷纷表示,内容真好,说得太对了,我们中年老母亲,可不就熬夜这几个小时能找回自我么。
我可爱的中年老母亲们啊,你们到底是想睡觉,还是不想睡觉啊?
我查了一下《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主流说法认为是先秦至西汉时期,这也就是说距今两千多年,两千多年前的人说的“晚睡早起”,那肯定再晚也不会到夜里11点的 。
而如今的我们,夜里11点入睡,根本谈不上晚吧。人家说的早起是鸡鸣即起,凌晨三四点,两千多年以后,3、4点没睡的人有很多,如果不是职业要求特殊,恐怕没几个人会起床吧。
所以,养生这件事,在参考老祖宗的意见时,务必要考虑时差问题,挑可执行的建议来执行,例如睡个午觉,盛夏如果天亮得早,醒得早了,确实到中午容易困,加一会儿午觉挺好的。
夏天我是真的容易更早醒来,感觉是睡得稍微少一些,但是精神更好,不像冬天那样贪睡,我想这就是传统医学一直强调的“顺应天时”。
天地万物都在蓬勃发展,白天更长,日光更盛,温度更高,我们活动的时间就会延长;
连续两年夏天,我们全家都在大理旅居,那种抬头就能看见蓝天,推开窗就置身于风花雪月之间的感觉,确确实实让我重新体验到了“顺应天时”这四个字的意义。
如果我们或者孩子,在三伏天睡不好,那我们首先应该想到,夏天睡得少一些,是正常的,大可不必焦虑。
而后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每天被关在空调房里,从房间出来又进了汽车,长期在人工控制的环境里。
人要争取每天能到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去呆一下,与大自然相处一会儿。中医可能说这是接地气,西医可能说这是校准我们的生物钟。
以我对自己和女儿的观察来说,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哪怕就是家附近的小公园,在清晨或者晚上凉爽一些的时候,稍微去呆20分钟,也会改善。
05
尾声
年轻的时候总爱站队,哪怕生活方式也是的。似乎这是一种展现优越感的标志。而且我们也爱轻易地去和我们不同的生活方式说一句,这种智商税你也信。
但这些年我慢慢觉得,“自己舒服”这四个字太重要了。
少一点说服,少一点刷存在感,多花点时间关注自己的需求,用自己开心的、笃定的方式,好好地过我的生活,这就是最好的养生。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对了,先来通知一下,隔壁号开团我实名打call的内衣和无痕内裤,穿了一年多了
尤其像我一样无法忍受内裤露出痕迹的,一定要试试他家的。还有如果无法忍受内衣机洗后就变形或者胸垫跑出来的,也要试试他家的,非常推荐!!!!
最近在大理又突破了几下。不喜欢速度和失重感,也不会开车的的我,在小D的鼓励下,可以开到路极的快速道了✌️
周末还和小D一起体验森林探险,照片里的项目,我踏上后手和脚就控制不住的疯狂颤抖,不过我完成了!
欢迎阅读我的新书
解锁思维模式,做个有能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