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怎么学——普娃篇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断然也不可能用一两篇文章讲清楚。但我试着用最朴素的语言把我作为数学老师,在教学以及看着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分享给大家。

首先是普娃篇,之所以先写普娃,是因为我认为虽然自媒体和各升学群里牛娃横行,但这个世界是普通人的数量最多,“马马虎虎”、“过得去”、“一般般”、“不是很差”、“有待提高”的学生才是最多的。

先解释一下普娃的定义,是基本没有超前学,没有杯杯碗碗,小学校内成绩也就不过不失(90+)甚至一般般(80~90)。初中的话则视乎试卷难度,以越秀区统考为标准,大概在及格(72)以上,95以下的区间。低于这个成绩,我认为基础相当一般,这个和学习态度的关系最大,不说非常努力,而是基本的听课和记住该记的基础的知识都没做到,就不要谈怎么学了,态度跟上再说——这里有个例外,如果文科很棒,理科太菜,说明学习态度可以,学习方法出现很大问题,那么分数标准可以再放松。至于超过这个水平的,留意下集——《初中数学怎么学——进阶篇》。

进入正题,先从今年中考我最令我惊讶的一个学生开始。

这是个比较偏科的男生,文科比较好,理科比较弱,他在初三寒假开始开始跟我的课,直到中考结束。九上数学期末考是71分(甚至还比我上面的普娃标准72分要低)。

我上他的课其实就是一个寒假+九下一个学期,基本就是贯穿了整个复习阶段。这个学生最后数学考出了97分,其实也是大大超乎我的意料。他就胜在两点:听话+脸皮够厚。

听话,指的是他上课比较认真,对我布置的学习任务照单全收,把我反复强调的很多解题思路,复习方法和建议听得进去,按部就班。

但这还不够,他的成绩在我的那个数学班里面都算是弱的,数字底子,尤其是代数功底相当弱,算错数当是家常便饭。但他还胜在“脸皮厚”,最后两个月问题从不间断,必须要从从不懂搞到懂。

这个例子想传递的信息是:一来,初中数学从不怕晚,尤其是初三下学期复习阶段的提升可以非常非常大,一轮复习尤其需要重视;二来,信任老师,扎实完成任务,不要放过除压轴题外的其他全部题目。

上面的这个学生,只带了半年,下面则是另一个学生的例子。她妈妈在小学六年级的寒假找到我,我说我没有针对小学生的预习内容,不希望这么超前。于是她等了半年,在小升初的暑假开始跟着我,目前准备升初三。

她是一所市属初中重点班的学生,文科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就是自小对数学比较害怕,对难题习惯性地逃避,而她们班又属于比较优秀的那种,学习进度比普通学校要快上1~2个章节,学校每周有周测,题量大,时间紧,难度高。

本身就对数学不是很感兴趣,如果再盲目超前,不断做难题,学校压力也大,可能更加失去信心。所以我给她妈妈的建议是按照我的节奏同步校内(甚至比她校内略慢),她在我这里做的,其实主要是查漏补缺,梳理重点难点,攻克关键题型。

另一方面,我半鼓励半强迫她必须去思考我要求她们完成的题目,必须讲出自己对题目的思路和想法。有一段时间,课堂或者课后都会帮她解决学校周测的错题和听了老师评讲还没能解决的难题。

大概用了一年多,现在她的数学成绩基本能在班级平均分附近,虽然压轴题也并不能做得很完美,但至少不再害怕,愿意去尝试,前面的题目基本已经得心应手,速度和正确率有所提升。

针对这些基础并不是那么优秀,也没有很超前学习,对数学学习方法并不是那么精通的“数学普娃”(他们在其他学科可能是牛娃),我感觉自己是越来越有经验。

认真总结了一下,这些可以归纳为:不赶进度,扎实基础,注重思路而轻答案,减少模型化、套用式的叙述,着重分享各种解题、计算小妙招,鼓励为主但同时对布置的学习任务和细节要非常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尽量轻松的课堂氛围……

尤其是初一初二的阶段,成绩还没有到分分必争的地步,反而在这时候让他们找到数学学习的规律,尝试更舒服地学数学,同时好好锻炼各项数学能力。这些做好了,到初三复习就会迎来收获期;往远了说,对数学的自信心(至少不要害怕),自身数学能力的提升,对应付高中的学习大有裨益。

现在,我那些升初二的学生,以及过去一周我看到的基础相对一般的几位新初一的小朋友,肉眼可见地正在重复这条路。

看到他们的成长——不仅是某一两次考试分数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数学学习,以及通过做题和交流所反馈出来的数学能力的提升,我由衷感到开心。

在学生角度,在家长角度,普娃初中数学该怎么学?

把上面的措辞稍微换一换,总结一下:

不要害怕,不要逃避,勇敢面对,对任何数学题目每多一分的思考,就多分的提升;

扎实基础,尤其是代数,完完全全是可以做到熟能生巧的。当然,一些小技巧也许需要老师点拨;

不要固执,要听老师说,永远要接受用新知识、新方法去替代你固有的方法,要先思考再动笔;

如果你苦于没有好的老师,那么,不如来我这试试?我的工作室里,还有和我同样优秀的物理、化学老师!暑假8月及秋季课程安排,找叮当!

最后还是得说,学习建议和心得很多,但真正能适配自己的其实很难。难就难在人不是流水线产品,不是有个统一的说明书就可以安装好的。

有了方法不去尝试,不去做,永远没有效果。家长主观想孩子更好,但踢不动的,也没辙;而甚至你把人踢去上课了,学生的灵魂并不在,也毫无意义。

说到点子上了是不是?没错,你孩子不想学,那你看我也没用。先苟着,威逼利诱,然后等,只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