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走位最风骚家族...

00

问:汉末三国,最顶级的豪门是哪个家族?

还真不好说。

但要问哪个家族走位最风骚?

那一定是诸葛家。

季汉——诸葛亮这种千古一人,自不必说;

东吴——诸葛亮他亲大哥诸葛瑾,妥妥的孙权心腹,东吴重臣;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更是到达人臣巅峰(孙亮时期的第一辅政大臣);

曹魏——曹魏,诸葛家也埋了棋子:诸葛瑾和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

刘义庆《世说新语》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其实,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是乱世的基本操作。

比如颍川荀氏。荀彧选择了曹操,但荀彧的四哥荀谌在袁绍手底下干活。

现实里也是这样,多线下注,胜算才更保稳。

可诸葛家算来算去,还是拗不过命运......

02

249年,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基本控制了曹魏政权。

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改立曹髦。

南方亲曹势力毌丘俭、文钦等因此起兵,讨伐司马氏。

史称淮南二叛(又称寿春二叛)。

司马师

司马师亲自率军平定叛乱,但司马师也快不行了(慌乱中,刚做完手术的左眼眼珠都掉了出来。)

所以,司马师任命镇东将军诸葛诞为都督扬州诸军事,收拾寿春这一大烂摊子。

自己就回师了......

03

闰正月二十八日,司马师死于许昌家中。

司马师唯一的儿子司马攸,继承了司马氏的话事权。

司马攸其实是司马昭亲生的,过继给司马师的。

司马攸此时才8岁,所以实际上,司马师的政治遗产都被司马昭接手了。

司马昭升任为大将军兼录尚书事,不久又加升大都督,拥有奏事不名和假黄钺的特权。

行政+军事,一把抓。

突然升得这么快,司马昭心里有点打鼓——虽然他常年掌兵,但胜仗没打过几场,地方的实权派会不会不服自己?

司马昭就派心腹贾充,以监察军容军纪的名义,下到各地方,探探口风。

贾充到下面转了一圈,回报:

“以我的观察,诸葛诞迟早会生异心!现在动手除掉他,晚了要生大乱子!”

郭颁《世语》载:“司马文王既秉朝政,长史贾充以为宜遣参佐慰劳四征,于是遣充至寿春。充还启文王:‘诞再在扬州,有威名,民望所归。今徵,必不来,祸小事浅;不徵,事迟祸大。’乃以为司空。”

04

这就奇怪了,诸葛诞这几年表现得很好啊:

1、王凌叛乱(淮南一叛),诸葛诞有功;

2、好基友夏侯玄、邓飏等人被司马师诛杀,诸葛诞一声不吭;

3、曹芳被废,诸葛诞也没义愤填膺;

4、毌丘俭起兵(淮南二叛),诸葛诞更是大放异彩,率军第一个冲进寿春城......

5、诸葛诞的大女儿嫁给了司马昭的五弟司马伷。

贾充怎么就料定诸葛诞日后必反呢?

1、诸葛诞在寿春城大肆邀买人心,蓄养了数千死士;

2、诸葛诞曾以防备东吴进攻淮南,向司马昭请求,在沿淮河两岸梯次筑城抵御,并扩军10万。

这和当年王凌反叛用的理由一样!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贾充建议司马昭:

召诸葛诞入朝,给他个三公的虚衔,明升暗降,先把兵权夺了。

如果诸葛诞不肯来洛阳,那就说明他心里有鬼。

您就以朝廷的名义宣布他聚众造反,剿灭他,还能给您混点军功资历......

05

应该说,诸葛诞早就想反了!

之所以没动作,是他瞧不上王凌和文钦。

他想自己一个人捞把大的!

所以,诸葛诞一接到升任司空的诏书,立刻明白,不反也不行了!

当即杀掉同城办公的另一实权人物扬州刺史乐綝(五子良将乐进的儿子,司马昭的死党之一)。

而得知诸葛诞造反,司马昭并没有慌乱,而是先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征调青、徐、荆、豫四州兵马共计26万。

同时上奏曹髦,要求皇帝和太后一起御驾亲征(司马昭怕自己一走,曹髦会在后面偷水晶,还是带上保稳)。

大军才开拔。

命镇东将军、豫州刺史王基,再次担任救火队长,先行出发,赶往寿春。

06

诸葛诞得到消息,立刻派部将吴纲带小儿子诸葛靓,到东吴当人质请救兵。

(诸葛诞已经提前和东吴做好了屁眼交易——东吴帮诸葛诞解围,诸葛诞带着淮南投降东吴。)

接着,把淮南地区屯驻的十余万魏军,全部调回寿春大本营;又招抚四五万百姓编入新军。

寿春城当时的屯粮,足够全城吃一年的。包括缩回来的魏军和新军。

整套动作一气呵成。

所以,诸葛诞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07

回到战场——

巧的是,王基的大军刚刚开到寿春城下,东吴的3万援军也到了,领头的正是老同事兼老对手文钦。

按常规打法,文钦此时应该在城外扎营,和城里的诸葛诞里应外合。

可,上次和毌丘俭在项城用过这一招,没奏效,文钦落下了心理阴影。

所以这次,他做了一个相反的选择:发起冲锋,带着人马进了寿春,跟诸葛诞一块儿守城!

这种操作,无形中成了司马昭的队友:

1、多了3万张嘴,寿春的防御力量是加强了,但粮食消耗更快了;

2、诸葛诞历来跟文钦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两人或许会因为暂时的利益走向联合,但时间一长,摩擦必定在所难免。

不过,诸葛诞没当回事:只要撑过两三个月,这场战争自己赢定了!

为什么?

诸葛诞的最大底气来于淮南的气候。

司马昭发动魏军围城的时间,正好是七八月份,这个时间的淮南都在下雨。

只要淮河一发水,魏军再强悍,也会变成鱼鳖。

到时候自己只需要领人收割就行了。

干宝《晋纪》载:“初,寿春每岁雨潦,淮水溢,常淹城邑。故文王之筑围也,诞笑之曰:‘是固不攻而自败也。’及大军之攻,亢旱逾年。”

但也许是天意让司马氏取代曹魏,这一年的淮南天气太反常,双方从8月一直僵持到10月,竟滴雨未下。

因此,左右战局的关键,就在于寿春城外前来援救的吴军,能不能撕开魏军的突破口了。

08

司马昭打仗不行,但还算知人善任。

1、为了整肃军纪,司马昭下令斩了泰山太守常时和将军李广(不是西汉那位)。

2、将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了王基,把寿春围得跟铁桶一样。

3、让监军石苞和兖州刺史州泰率偏师在外围,扫荡来援的吴军。

一套组合拳,魏军战斗力爆发。

吴军大都督朱异,带的三万人,死活突破不了魏军防线。

“六月,车驾东征,至项。大将军司马文王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临淮讨之。大将军屯丘头。使基及安东将军陈骞等四面合围,表里再重,堑垒甚峻。又使监军石苞督兖州刺史州泰等,简锐卒为游军,备外寇。钦等数出犯围,逆击走之。吴将朱异再以大众来迎诞等,渡黎浆水,泰等逆与战,每摧其锋。”

得知朱异失利,东吴权相孙綝决定亲征,并派出王牌——曾在东兴之战中大胜魏军的老将丁奉。

吴军的攻势一度十分猛烈......不过,可能是天数使然,吴军就算崩了门牙,也啃不动。

孙綝气急,再给朱异拨了3万人马,非要他跟司马昭见个真章。

朱异不肯:这无异于添油战术,白送命......而已。

孙綝顿时怒气上涌,不听手下众将劝阻,杀了朱异。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朱异不仅是全军统帅、大都督,还是江东四大家族(顾、陆、朱、张)。

仗,彻底打不下去了。

孙綝的脑子转的快,派人给诸葛诞传话:兄弟,朱异进军不利,已经被我杀了,你和文钦再坚持坚持,等我回家点齐兵马,再回来找场子!

就撤回了建业。

09

诸葛诞信了,又坚持了两个月。

司马昭一看,这么打下去,终究不是个事儿,便开始对外放风,说:魏军已经缺粮,准备放松包围圈.....

诸葛诞中招——为了鼓舞士气,诸葛诞没有节约粮食......

就这样,到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寿春城内的粮食开始告急.....

想突围,还是一如既往的突不出去......

诸葛诞郁闷了。

这时,文钦开始出主意:干脆把淮南本地人全都遣散出城,只留下吴军坚守待援就可以了。

一来,可以节省粮食;

二来,吴军将领全怿、全端是江东大族出身,又跟公主孙鲁班有亲戚关系,东吴不可能见死不救吧?

可在诸葛诞看来:

把他们都放出城,我不就成光杆司令了?

你小子是不是想图谋害我啊!

诸葛诞越想越气,之前跟文钦那些不愉快的往事也一一被记起......

最终,诸葛诞逐渐丧失了理智:

遂杀文钦。

三年正月,诞、钦、咨等大为攻具,昼夜五六日攻南围,欲决围而出。围上诸军,临高以发石车火箭逆烧破其攻具,弩矢及石雨下,死伤者蔽地,血流盈堑。复还入城,城内食转竭,降出者数万口。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诞不听,由是争恨。钦素与诞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钦见诞计事,诞遂杀钦。

10

文钦死后,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逃出寿春,投奔司马昭。

文鸯是造成司马师去世的罪魁祸首。

魏军众将一致表决:直接砍了!

可司马昭赦免了文鸯,只让他做了一件事——带着几百名骑兵冲到寿春城下,大喊。

攻心计一招凑效:“文钦的儿子都可以免死,我们还担心什么?”

寿春守军彻底崩盘......

魏军趁机攻城......

诸葛诞率亲信死士突围......被魏将胡奋所杀。

说来也巧,寿春城一破,旱了快一年的淮南竟天降暴雨,把司马昭的营垒都给冲了。

诸葛诞要是知道,说不定,他杀文钦的刀一时半会还举不起来。

11

至此:

曹魏——

诸葛诞这一支被夷灭三族;

只剩下诸葛诞的女儿琅琊王妃司马伷王妃,也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奶奶。

东吴——

诸葛瑾这一支被夷灭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