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亏12亿的太美医疗意欲圆梦港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深圳报道
在晶泰科技以“18C第一股光环”在港股上市后,越来越多未盈利企业瞄准了18C专章。
近日,中国证监会网站发布关于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太美医疗”)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备案通知书,太美医疗计划发行不超过13.45 亿股普通股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主打医疗SaaS业务的太美医疗,IPO之前累计获8轮数十亿融资,当中不乏云锋基金、软银、高瓴、腾讯等明星投资机构,但其资本市场之路却异常坎坷。
早在2021年,太美医疗就曾申报在科创板上市,但历经三轮问询后,其在2023年3月15日的发审会上被否。
从现场的问询情况来看,太美医疗的持续经营能力以及核心技术能否对利润做出重要贡献等,受到了科创板上市委的质疑。
自成立以来,太美医疗一直没有摆脱亏损的泥潭。
在最新的财报数据中,2021-2022年及2023年1-9月,太美医疗实现收入分别为4.66亿元、5.49亿元和4.10亿元;净亏损分别为4.80亿元、4.23亿元和2.69亿元;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分别为-2.18亿元、-3.29亿元和-3.23亿元。
不到三年时间里,太美医疗累计亏损12.43亿元。
眼下,港交所18C新政落地,未盈利的医疗服务公司也能申请上市募资,太美医疗能否顺利圆IPO之梦?
客户流失率飙升
聆讯资料显示,太美医疗是一家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生命科学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和服务覆盖临床研究、药物警戒、医药市场营销等环节。
截至2023年9月30日,太美医疗已为1300多家制药企业及受托研究机构提供服务,覆盖全球25大制药企业中的21家及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中的90家。
按照灼识咨询的数据,以2022年的收入计算,太美医疗是中国生命科学研发和营销领域最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
然而,侥是打着“国内最大”的标签,太美医疗2022年的收入也才不到5.5亿元。
作为一个发展较为早期的市场,中国生命科学研发和营销数字化解决方案市场相对分散,按2022年的收入计,前五大市场参与者占22.7%的市场份额。根据灼识谘询的资料,按同一指标,太美医疗虽然在此市场排名第一,但市场份额也只有6.3%。
从收入结构上看,太美医疗主要有两大业务,一是云端软件(包括SaaS产品及定制软件以及相关技术支持),占总收入近四成;二是数字化服务,占比超过五成。
进入 2023 年,太美医疗云端软件收入占比持续下滑,数字化服务的收入占比则明显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其来自云端软件的收入为1.53亿元,占比为37.2%,相比去年同期的38.5%下降了1.3个百分点;来自数字化服务的收入为2.56亿元,占比为62.6%,相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1个百分点。
由于行业较为分散且持续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太美医疗的商业化之路异常艰难。
近年来,太美医疗的毛利率持续下滑。其早前申报科创板的招股书显示,2019 年至 2021 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5.59%、39.62%、 35.63%,呈现持续下滑状态。
在最新的港股聆讯材料中,2022年及 2023 年前三季度,太美医疗毛利率再度下滑,由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九個月的33.3%減至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九個月的30.2%。
太美医疗表示,毛利率下滑的原因“一是来自数字化服务的收入占比增加,而数字化服务的利润率相对低于软件,其导致产品及服务组合发生变化;二SaaS产品及数字化服务的毛利率下降。”
此前,太美医疗在回复科创板首轮问询函时曾披露一份客户流失率的数据,近年来,太美医疗客户流失率也在持续上升。
2019-2021年,其SaaS产品客户流失率从12.77%提升到了15.91%;SaaS产品年费制收费客户流失率更是从4.35%飙升至10.73%。
截至2021年底、2022年底及2023年9月底,太美科技客户总数分别为908名、1033名和1003名,这意味着公司的客户总数在2023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尤其是SaaS产品的客户数也出现了下滑,同期分别为679名、789名及773名客户。
与此同时,公司的各项成本却居高不下。2021 年至 2022 年,太美医疗销售开支和行政开支合计分别为4.46 亿元、4.74 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5.8%、86.2%。
报告期内,太美医疗的销售开支略低于研发开支,但行政开支则远高于研发开支。2021年、2022 年,其行政开支分别高达2.67元、2.89 亿元,占总营收的成本均在50%以上,而研发开支分别只有1.91亿元、2.0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40.9%、37.9%。
股权支付是导致太美医疗行政开支高企的原因,其2021年、2022年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分别达到1.07 亿元和7320万元。
融前估值已超80亿
事实上,太美医疗面临的商业化困局,是医疗 SaaS企业遭遇的普遍困境。
早前,港股已先后上市了智云健康(09955.HK)、思派健康(00314.HK)、中康控股(02361.HK)、医渡科技(02158.HK)等医疗SaaS上市公司,但盈利者寥寥。
其中,唯一盈利的中康控股,纯SaaS产品营收占比并不高,而其他企业业务规模较太美科技更大,但依旧处于亏损状态——2023 年,智云健康营业收入为36.9亿元,亏损7510万元;思派健康2023年营收为41.19亿元,年内经调整亏损为1.5亿元;医渡科技收入8.05亿元,经调整净亏损4.49亿元。
“其实不是说医疗 SaaS产业难盈利,是国内整个 SaaS 产业竞争都非常激烈,获客成本高、低价恶性竞争等导致行业毛利率越来越低,这就导致国内的 SaaS产业成了劳动密集行业,客户越多,亏得越多。而且市场普遍认为SaaS科创属性不够强,行业比拼的反而是商务、服务和成本控制能力。”华南一名中型券商投行部人士受访指出。
国内一家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人士也对记者指出:“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跨界布局医疗SaaS,如果从资金、流量、技术上来看,医疗SaaS创业企业就比较弱势了。另外医疗行业的壁垒也比较高,不同的主体差异非常大,这也就导致标准化难度大,成本很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2020年的估值高峰后,资本对医疗SaaS热情不再,多家上市后的医疗SaaS企业股价持续走低。
2021年上市的医渡科技,总市值曾一度高达587亿港元,如今市值已不足37亿港元;2022年上市的智云健康,上市之初173.45亿港元的市值,如今也不足十分之一,最新市值仅10.57亿港元。
而值得一提的是,太美医疗在一级市场的最近一轮融资已超80亿元,上市后可能形成估值倒挂。
在IPO之前,太美医疗科技经历了8轮融资,累计金额超30亿元。其中,最近的一次发生在 2020年10月,太美医疗宣布完成10.7亿元人民币F轮融资,腾讯、高瓴创投、云锋基金等领投,投后估值约为80.7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