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伤力不输Delta 专家:Omicron在一状况下恐变大魔王

专家提醒,Omicron致死率虽然只有千分之3.4,但若确诊数太多,无法有效控制,推估到了今年6月,全球死亡数恐达到近136万例,逼近Delta时期。(图取自新冠肺炎科学防疫园地)

Omicron成全球主流变异株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也走向轻症化。去年7~12月的Delta疫情之下,全球共产生近150万例死亡,致死率为千分之14。专家提醒,Omicron致死率虽然只有千分之3.4,但若确诊数太多,无法有效控制,推估到了今年6月,全球死亡数恐达到近136万例,逼近Delta时期,应采「避轻救重」的防疫新思维,以提升疫苗施打为目标,在「维持新常态」及「有效控制疫情」之间取得平衡。

台大公卫学院教授陈秀熙表示,全球疫情持续趋缓,然而由于Omicron快速且多元传播,每日全球确诊数仍是较Delta时期多出许多,即使致死率由Delta时期的千分之14大幅下降至Omicron时期的千分之3.4,仍会产生许多死亡个案。

陈秀熙表示,去年7~12月间,Delta疫情在全球共产生近150万死亡,今年Omicron疫情之下,推估到了6月将有136万例死亡,相近去年的Delta。如果确诊数太多,不能有效控制,仍会影响到重症高风险族群。虽然Omicron致死率不高,但是量大,造成的死亡不容忽视,因此他一再强调防疫应「避轻救重」。

为在新常态生活、有效控制疫情之间取得平衡,陈秀熙团队利用极低致死率的纽西兰实证资料推估,在严格标准之下的住院需求上限、ICU需求上限及死亡警戒值。若台湾无法提升疫苗施打率,至4月底的住院需求上限为4515人、ICU需求上限为130人、死亡警戒值为28人。

不过,若能进一步提升2成疫苗施打率,则住院及ICU需求上限将分别下降至2245人及58人,死亡警戒值为13人。陈秀熙表示,若能控制住院、重症及死亡人数在需求上限、警戒值之下,就能达到有效控制疫情,并维持新常态生活。

陈秀熙表示,「避轻救重」Omicron防疫新思维,主要是强调「维持新常态」及「有效控制疫情」2者的平衡,无论是「防疫措施紧缩」或是「与病毒共存」这2个极端皆不是台湾所想要的,期望在未来Omicron走向社区流感化且民众逐渐适应后,可借由口服药物及次世代疫苗进行全面境外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