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坚决说“不” 让“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主义从基层走开

7月17日,人民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平台刊发了《关于转发有关地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的通报》。通报称,层层加码、摊派任务成为基层“难以承受之重”。今年以来,有关省区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部署,针对层层加码、摊派任务加重基层负担的典型问题,扎实开展核查通报工作,有力推动问题整改。

下大力气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就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那些“中看不中用”、加重基层干部群众负担的打着“工作任务”的“无用功”减下来。比如,某地对乡镇矛盾纠纷信息录入下达任务指标,这就是不切合基层实际情况的“瞎指标”。为了完成任务指标、避免被“月通报”点名,有的乡镇只有编造虚假的矛盾纠纷信息,而有的乡镇一年竟然需要录入七百多条矛盾纠纷信息才能“过关”。为了数据好看而给乡镇下达矛盾纠纷信息录入指标,这样的“工作任务”派得多、统计上来的数量大,但是并不等于真正就化解了基层的矛盾纠纷。恰恰相反,疲于完成“指尖”形式上的“任务指标”,忽略了实打实的矛盾排查、解决纠纷,是不折不扣地“丢了西瓜捡芝麻”。把不该浪费工作精力的“指标任务”生硬摊派给基层,让社会治理的严肃性变了味,这种“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主义非但没有丝毫“成绩”可言,反而会导致基层干部群众反感,就是应该被及时刹住。

切实为基层减负,我们不仅需要防止和清理明显的“摊派指标”形式主义,还需警惕那些表面上“帮助基层”、实际上却同样“中看不中用”的行为。有的部门误以为,仅仅将设施和设备送到村里,或者将牌子挂在乡镇、村里,就能够改善乡亲们的生活并实现工作的落实。殊不知,光有设施、设备这些“硬件”,却没有如何正确使用、有效管护的知识技术“软件”,再好的东西在乡村也是用不上;只注重把“面子”上的“牌子”挂得满当当,基层群众迫切需要服务的“里子”却跟不上,多么鲜亮的“门脸”、多么贵重的设施设备,都没有发挥出真正意义的作用。这些“中看不中用”、劳民伤财的“摆件”显然不受基层干部欢迎,我们应当坚决说“不”,让它们从基层消失。

要彻底整治形式主义并切实为基层减负,我们需刹住那些“中看不中用”的“指标歪风”和无效的“摆件”,通过实施刚性措施进行约束,同时不断完善长效机制,以防止形式主义的变异和反弹。在山东青岛,通过制定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指导目录,规范基层事务职责准入、清理“滥挂牌”问题,明确各级各部门不得在《指引》之外变相挂牌。从之前“上面安排什么,基层就得接住什么”,转变为“基层需要什么,上面才能给什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健全完善机制,将“中看不中用”的“水货”卡住防止其流向基层,同时推动政策、资金、资源等“干货”精准助力基层,让基层干部既能从形式主义“乱麻”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事项。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层层摊派保险购买任务增加基层负担,制定政策“一刀切”、发文给街镇摊派巡查扫码指标……进一步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对照被通报的典型问题,各地需要自检自省、举一反三,靶向“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过度留痕、只调不研、乱铺摊子等问题,抓紧拿出管用、实用、好用的措施,大声说“不”,让“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主义从基层走开,久久为功持续为基层和企业减负,推进改善为民服务成效,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文/鲁于)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