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守護者 潛水教練陳玄州 年年為珊瑚礁體檢
陈玄州为让更多人参与体检珊瑚礁,开设 Eco Diver 諌程。 图/陈玄州提供
在寂静的海面下踢着蛙鞋,伴着自己的吐出的气泡声,陈玄州一边注意着海流的强度,一边仔细地沿着海岸、顺着崎岖的珊瑚礁铺开水尺,拉出100公尺长的调查线,再把空气打入浮力袋,通知岸上的其他调查志工准备下水调查。
待其他调查志工沿着水尺记录完珊瑚礁的鱼类、无脊椎动物和底质等详细的生态资讯,他才收回浮力袋和水尺,连着装满一个洋葱袋的垃圾,回到岸上。
水下工作使用的水尺和用捡来的铅粒做成的重锤。 特约记者曾以宁/摄影
「只要有陈教练在的场次,总是可以让人觉得很安心。」长期合作进行珊瑚礁体检的工作人员曾经这样形容他。
潜水超过30年的陈玄州,也是人们口中的陈教练,在2009年第一次参加「珊瑚礁体检」,隔年起担任活动潜水顾问,一做就是十年。
第一次下水碰掉二级头 谨慎成潜水坚持
陈玄州中学就读化工科、大学到日本近畿大学念商业法,原本的人生计划是要接手家里的美发用品工厂;但是在大阪念书时,第一次接触了潜水,成为人生的插曲。
当时同学约他潜水,他抱着好奇的心情一起去了。租了气瓶和装备后,同学只带他穿戴好装备、连最基本的耳压平衡都没有教,就各自下水。不料,咬在嘴中吸气的二级头(潜水呼吸调节器)却被勾掉了。还没有学过怎么正确排水的陈玄州,只好硬着头皮把二级头里面的海水喝掉,才能继续呼吸。
「那时候觉得没有事,后来越想越可怕,」陈玄州回忆当时的经验,「那时候在水里看到鱼、虾、贝类、水中生物,觉得还满好玩的……可是如果真的要好好玩,不学(潜水)的话,可能真的会送命。」
海水不断升温,美丽的珊瑚还会存在吗? 图/陈玄州提供
于是他利用假日重新学习潜水,并在店里认识了一位专接潜水工程的老板。因缘际会下,陈玄州因此参与了关西机场的填海造陆工程。
日本关西机场的填海造陆 他是潜水夫
为了测量海底的地盘有没有位移,潜水夫要带着仪器进入因泥沙悬浮而混浊的水中,沉到水底设定好仪器再上岸。为了拦截填海用的土砂、避免污染非填海区的海洋,潜水夫也负责在大阪湾里设置拦油索,还要定期检查浮标、清除尘土、更换电池。
一开始,潜水经验尚浅的陈玄州只是协助在岸上整理器材,后来因人手实在不足,也跟着下水作业。他说:「刚开始跳下水很紧张,因为距离水面超过五米,就几乎看不见了。」
第一次潜水的危险,还有水下工程的经验,让陈玄州特别重视潜水安全。除了引入水尺和番茄刀等更便于水下作业的器材,他也重新订定调查的SOP,也把原本只要潜过20支气瓶的就可以担任调查志工的经验值门槛,一举提升到50支。如今他不仅熟悉各个潜点,为其他志工详尽解说需要注意的事项,并经常负责要在水里最久、难度最高的布线工作。
陈玄州为珊瑚礁体检志工讲解浮力袋的使用。 图/陈泰佑提供
「有时候布线下去,可能发现(海)流太大或是有危险,他可能就直接说今天收工了。」台湾环境资讯协会的工作人员陈思宇说,与陈玄州合作很令人放心,「他真的很谨慎。」
虽然长时间参加珊瑚礁体检、为台湾环境留下了重要资料,潜水时也总是习惯顺手带海洋垃圾上岸,陈玄州却认为自己「不是特别有环保观念的人」。
受太太影响 一生要坚持做好一件事
取得商业法学士学位后,因为父母希望陈玄州回来协助管理美发用品工厂,他回到台湾后,只能利用假日接待朋友介绍的潜水客。
陈玄州教学的时候,他的潜水朋友「豆干」常会在附近捡海中垃圾。后来陈玄州也觉得带客人潜水,却看到很多垃圾,实在观感不佳。他也加入「豆干」行列,每趟潜水,必捡垃圾。
除了「豆干」,另一个让陈玄州开始注意环保议题的,是他的妻子。她也是因为潜水而结缘──陈玄州大学时到冲绳当潜水助教,认识了未来的妻子。
「那时候我会跟另外几个潜水教练一起抽烟,抽完烟蒂就乱丢,结果被当时的学员、现在的老婆骂。」陈玄州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其实我的一些环保观念都是太太给我的,什么垃圾要分类啊、遛狗要清大便啊,这些都是受她影响。」
刚开始捡垃圾的时候,陈玄州和豆干常挑木虾(钓头足类如软丝、鱿鱼、章鱼、乌贼等用的拟饵)、铅粒(手抛网使用)等,捡拾这些上岸后可以变卖的海洋废弃物。参加珊瑚礁体检之后,他优先捡渔网、布和塑胶袋等,可能会覆盖珊瑚、影响珊瑚礁生态的垃圾,接下来是捡塑胶、电池、铅粒这些会影响水质的;行有余力,才清除可自行分解的垃圾。
多年前,陈玄州在东北角潜水时,用一支氧气瓶的时间,就捡了110支废弃的木虾诱饵。 图/陈玄州提供
这些事情一做,就是十年。为了做好当时刚在台湾起步的珊瑚礁体检,陈玄州特地考了国际Eco-diver的教练执照,他自谦虽然在物种辨识、科学调查的能力上还需要持续加强,但希望自己的潜水专业,能为珊瑚礁生态提供协助。
「我太太差不多在那时候买了一本『十年日志』,可以写十年,未来你一看就知道我十年前、两三年前的某一天在做甚么事情。」陈玄州说自己会长年参与珊瑚礁体检,除了排解营运家族企业的压力,也是受到太太的启发。
体检珊瑚礁让他更关心海洋生态,陈玄州和朋友已养成潜水必捡海中垃圾的习惯。 图/陈玄州提供
「我就想,我这一生事业也没有说做得很成功、也不是很有名声,那是不是可以把一件事情好好做,持续把它做好?」陈玄州的初心就是如此简单。
如果把多年来他从海中捡拾的铅粒集中称重,竟重达400多公斤,十分惊人。卖的钱足够买一顶帐篷,可以让珊瑚礁体检志工休息。捡拾的色彩鲜艳木虾,一字排开,画面更是壮观。
关照海洋 最重要的还是安全
近年地方政府纷纷对减少海洋污染提出补助政策,让更多民众加入,陈玄州也担心民众为了捡拾海洋垃圾,急切之下可能忽略身处海域的安全。
陈玄州说,其实清海洋垃圾,有时比珊瑚礁体检更复杂,「在水里不像在陆地上,随手就可以捡」,有时反而会造成自身危险,「在装备和心理上,都要有一些训练和准备」。
2009年,他创立了「四季清除海中垃圾潜水联盟」脸书社团,但后来加入的潜水新手太多,陈玄州自觉很难照顾每个人的安全,因而暂停社团公开运作,改成私下邀请熟识且经验较丰富的潜水员一起净海。
「我也是算是潜水业者,假如潜水的环境没有比较好,那潜水业应该就做不下去了。」他说,台湾人看海洋生物,大多都只能「在市场上看」,很可惜。「台湾一直很忽视海洋也是我们国土的一部分……太少接近它、了解它、关照它。」
陈玄州说,接下来他还会继续潜水,继续把关心海洋这件事,做到自己「不能做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