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漆画界的恒星

汪天亮《风华再现》

汪天亮《红黑金的奥义书》

汪天亮《昔时旧梦3》

大漆艺术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最早的漆器于1976年的河南安阳发现了一具公元前13世纪的漆器棺材。中国的漆器工艺曾受东亚及东南亚的影响。 新石器时代是最早出现漆器的时代,夏代的漆器则以朱、黑两色来上色,商代的漆器则在木胎上雕饰饕餮纹,周朝出现了用贝壳、金和玉等装饰的材料嵌入漆器,春秋战国时期则使用了雕刻和漆工的结合,秦、汉时期的漆工艺承袭了春秋战国时的风格并加以创新,甚至取代了当时的青铜器,西汉则是漆器的鼎盛时期,漆器多了彩绘、针刻、戗金等。 漆器到了汉代因为成本太高,抵挡不了瓷器工艺的物美价廉,因而开始衰退。西晋至南北朝期间出现了夹纻的工艺,唐代则盛行金银平脱、雕漆、螺细等费时又极为昂贵的技法,宋代的漆器以静谧的素色为主,明代则出现髹饰工艺,漆器跨入了新的阶段。最后漆器到清代,以乾隆时期为最盛。

漆画制作 经多道工法

大漆的漆取自于漆树,因为树的品种及环境的不同,所以通常漆树的种植须等待多年才得以割漆,以往都是八至九年才得以采割,但因为供不应求导致现在四至五年就开始采割了,一颗漆树的整个生命只能得十公斤的生漆,这也是古人所谓的「百里千刀一斤漆」,可见得其价格高昂及珍贵。

而当代的漆画沿袭古法,制作一张漆画最多需要一百多道繁复的过程,除此之外,在制作的过程中,更须考量空气的温度以及湿度,才能将漆画保持在最好的状态。而漆的颜色完整地呈现则需要时间的洗礼,至少等待半年以上才能回色,因此一张精美的漆画往往制作时间长达一年甚至更久。

汪天亮生于1950年,祖籍上海,于福建成长。生活在一个书香、崇儒尚文之家,居住在福州的小山峰上,闽江环绕,秀丽的风景让汪天亮自幼就对山水有着浓厚的喜爱,这些优美的景致时常浮现在他的脑海里盘旋不去,悄悄在他往后的艺术创作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汪天亮大量的阅读东西方艺术史,接触各式的艺术作品,使得他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当代艺术形式。身为当代的漆画艺术家,他承袭了大漆的所有精华,并加以发挥,延伸出一种新的艺术-漆画。他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曾任职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校长,推广大漆艺术长达十八年的时间,更曾任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漆画组客座教授,将漆画引领入门,近年来更到世界各地展览,也多次来到台湾讲学,致力于推广大漆艺术,可喻为漆画界的一代大师,受封「福建工艺美术大师」,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两岸漆画灵魂人物。

汪天亮豪爽的个性及行事作风在他的作品上一览无遗,除了漆画的创作、剪纸艺术,同时也擅长水墨山水。从研习小篆、魏碑、楷书、草书,汪天亮对往后的书法风格有着莫大的影响,书法沿着西方抽象的艺术,产生韵律性及灵动性,将中华文化的特色带入现代,让深沉的大漆艺术披上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震撼。

独特做法 创造个人风格

汪天亮巧妙将自己独树一格的书法与漆画做结合,不论是在作品上豪放地挥洒书法,或是率性地泼洒颜料,鲜明的画风总让人很快就能一眼辨识出来,他的作品中除了富有浓厚的中华文化,更具备当代艺术思维,将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汪天亮的漆画汲取中西艺术的精髓,点、线、面作为画面的构筑,而色彩则用简洁的黑、白、红和金为主轴,书法转化为抽象的表现形式,豪放不羁的文字线条转化为他独有的符号语言,大漆的大器在汪天亮笔下完美展现。

《红黑金的奥义书》作品中,仿佛看到了另类的万花镜,正是漆画的万华镜,融入了浓厚的中华文化思想,却不失西方的抽象艺术,以银箔作为最后的点睛效果。漆画一旦经由不断的打磨,出现不可预知的斑驳色层效果,方能为作品增添许多风味,而最后抛光的程序,更能使漆画宛如披上一面幽谧的面纱,令人想要一窥其中。

此外,汪天亮不仅仅在弧度不一的老杉木板上作画,作品小至木门上,大至棺材,毫无禁忌的态度让他在大漆艺术里畅行。汪天亮的创作仍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他所有内心对艺术的澎湃及向往,将在未知的作品里一一展现,持续在漆艺界里发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