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蜜月期结束

图为上海自贸区核心商务区全景。(CFP)

备受瞩目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即将迎来揭牌一周年的纪念日。一方面,官方开始宣传自贸区运行一年以来的成绩。另一方面,自贸区第一年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而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自贸区日常运行的核心人物戴海波近日被免职,更是引发了不少猜测。

大陆总理李克强亲赴自贸区打气助威、今年前8个月自贸区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10.9倍、自贸区3项质监创新制度将全国推广……打开百度搜寻引擎,除了上述人事异动,关于自贸区的好消息是一个接着一个。上个月底,上海市市长杨雄专门向党外人士通报了自贸区近一年来的建设情况。杨雄说,自贸区自去年9月底挂牌以来,「建设进展顺利、运行有序,总体方案确定的改革任务基本落地,首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正在加快形成,改革效应加快显现。」杨雄特别强调了自贸区在5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和加大自主改革。」

首年表现差强人意

上海《文汇报》则集中关注自贸区在金融改革方面的进展。据该报报导,上海市金融办主任郑杨在日前举办的中国银行家(陆家嘴)高峰论坛上透露,一年来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成果具体表现在4大方面。首先是基本形成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制度体系,金融监管当局支持自贸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密集推出。其次是积极推进自贸区面向国际市场的金融平台建设,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均在自贸区搭台唱戏。第三是探索推出一系列有特色的金融创新案例成果。第四是聚集了一批金融和类金融机构。

不过,一些主流媒体却指出,作为大陆最高层钦点的改革开放实验区,上海自贸区第一年的表现离外界的期待尚有一定距离。《京华时报》就不客气地指出,自贸区仍需创新完善,包括创新力度有待加强、配套政策尚须完备、市场放开还很有限。《小康》杂志则指向具体的政策层面:「专家认为,政策解读不到位是关键。一年来出台众多政策,如不深入地说明解读,对想进入上海自贸区的企业与个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自贸区内的企业感觉很多事情到执行层面就难以开展下去。」一些大陆网友更是调侃道:「上海自贸区最大的成就是设立了免税商店和推高了外高桥的房价。」

总结经验推进创新

「唱衰」上海自贸区的主力是境外媒体。路透中文网就直接吐槽,自贸区「第一年表现令人失望,这不禁让人对中国有关开放市场的承诺感到担忧。」该网还援引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的话说:「上海自贸区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推进速度比市场预计的慢很多,特别是金融市场领域」。他最后警告:如果进展过慢,可能会以失败告终。FT中文网也引用分析人士的观点认为,自贸区在放松资本管制或利率自由化方面的进展乏善可陈。一位在自贸区负责与中小企业合作贷款业务的银行业人士的失望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到目前为止,多数宣传都言过其实。真正的改变没有发生。」

显而易见,上海自贸区与企业和媒体的蜜月期已经结束。然而,自贸区毕竟在大陆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况且上海自贸区是一个试验区。现在要做的是总结上海自贸区一年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推进各项制度创新,为大陆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探路。年轻的上海自贸区任重道远。

(作者为大陆自由作家、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