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 须走制度规范之路

1978年12月中共召开十一大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路线,开展中国大陆第一次经济转型;35年后,中共本月9日即将召开十八大三中全会,预料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目标锁定在第二次经济转型与金融改革。

踏入经改深水

当年开放的先驱者深圳经济特区方法是进两步退一步,小心摸着石头过河。这次改革的领头羊则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过这次不像过河简单,而是真正踏入经改的结构深水区,一步踏错恐怕再难回头。

表面上两次改革或有很大不同,骨子里却又极端相似,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转型。特色在于改革没有事先蓝图,以试点渐进为实验方法,走一步算一步。同时在管理上人治大于法治政府承诺重于制度规范。不过坦白说,30年前这样做,算是长处;30年后还这样做,就是短处了。

9月底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那天,全球媒体争相报导,纷纷视之为第二个深圳。香港首富李嘉诚甚至预言,上海可能取代香港成为大陆主要金融中心

然而事实上大家都不确定,到底自贸区内的具体变革会有那些?目前各方消息传出,改革措施将包括利率汇率自由化,人民币自由兑换,成立对冲基金园区,允许外国公司发行股权募集资金等。但也没有任何官员出面打包票,承诺这些项目都会实现,尤其自贸区的具体规范,未来3年内才会陆续出台。

虽然实际能做甚么还不知道,但不能够做甚么已经很清楚。自贸区挂牌的第2天,上海市政府便公布一分负面清单,内容长达10页,列出200多项外资参与的限制,涵盖金融、房地产、娱乐及媒体等行业。由于一个月来各方批评不断,上海市长杨雄只得出面保证松绑政策不变,并辩护说负面清单目的在于增加自贸区的政策透明度

杨雄的辩解难免令人质疑,但他的确点出一项重点:政策透明度。表面看来好像不在负面清单上的事,外资在自贸区内都可以做。但外资未必如此相信,更不可能胆敢为所欲为。是而此一政策距离真正透明,还有一段相当距离。

政策要有透明度

然而从外界反应来看,外资显然对大陆政府的改革承诺深具信心。欧美商会在陆代表都向媒体表示,虽然目前所知有限,但相信这波经改幅度将会很大。美商花旗银行是少数已取得在自贸区设立分行的外资银行,其中国区总裁坦承对未来可能的监理规范全无资讯,但认为改革方向会是正确的。

外资对大陆政府的改革承诺有所信赖不是坏事。这代表相信习李体制将会继续市场深化改革,虽然「习近平政治学」或有路线左倾迹象,但由于「李克强经济学」坚定朝向自由市场迈进,使得大陆能在左右路线上取得微妙平衡,不致引起外资恐慌。

不过外资对大陆经济政策的信赖,并非来自法治规范,却是人治承诺,这本身其实不是好事。显示大陆足以自豪的政府信誉,仍然停留在政府官员的矢口保证,并非来自制度环境的妥善保障。因此李克强未能出席上海自贸区的揭牌仪式,才会成为一个悬念,反而令外界对中央的支持程度产生若干质疑。

其实30年前深圳特区也曾面临路线问题,幸赖邓小平亲自南巡表达支持后才定分止争。李克强当然可以效法邓小平,三中全会结束后走一趟上海为自贸区亲自背书。不过他必须知道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制度规范的完备与执行。毕竟如果未来自贸区发展还是人治成分多于法治,那么第二次经济转型就不算成功,上海更别妄想取代香港成为下个金融中心了。

作者国民党前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