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市場遭強權割據?俄油避開制裁凸顯「地緣碎片化」不可信
美中贸易战升温,令人担心「新冷战」时代来临,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双方竞相抢夺关键原物料以供绿能转型和农业生产之需,世界大宗商品市场有遭强权割据之虞。图/美联社
近年来美中贸易战升温,令人担心华府与北京对峙导致「新冷战」时代来临,随着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双方竞相抢夺具战略重要性的关键原物料,以供绿能转型和农业生产之需,世界大宗商品市场有遭强权分割、占据之虞。然而,历史经验和最新观察结果显示,设法垄断商品市场的战略性企图,往往会被灵活应变的企业和政府反制。
美中对峙裂解地缘经济、各自割据商品市场?
金融时报报导,国际货币基金(IMF)长久来频频对地缘经济碎片化(geofragmentation)示警,在最新评估报告中,IMF经济学家团队估计,商品市场若是分裂成两大集团,一边以欧美为中心,另一边以中国大陆为主轴,那将给原物料市场带来剧烈震撼。例如,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棕榈油和黄豆价格可能飙涨逾500%,而欧美地区的矿物精炼成本也将暴增。
但即使在那种情境下,对全球经济产值的冲击也不算大。低收入国家,这些国家通常倚赖粮食进口,国内生产毛额(GDP)可能面临缩减1.2%的冲击,但全球整体GDP成长率可能只折损0.3%。
假设性归类 实际可信度低
况且,这些数据是依据政治二极化假设推估出来的,而这些假设的可信度极低。
IMF的模型依据在联合国的投票纪录把世界各国归类,例如把巴西归在欧美阵营--这说明了为什么在模拟情境下,中国大陆阵营的黄豆价格可能迅速飙涨。但事实上 ,巴西是全球最大黄豆出口国,目前该国约70%的产出都销往中国大陆。以为巴西会基于政治理由而切断对中国大陆的供应,凸显这种假设有多不切实际,根本忽略了巴西是所谓金砖(BRICS)中等收入国家集团的一员。
生产国采务实策略、不选边站
实际上,商品出口商通常会采取务实理性的地缘经济策略。一国政府若是基于政治理由承诺对某个客户国绝对忠诚,反而会陷自己于仰人鼻息和遭到剥削的下场,倒不如不选边站、利用两边的矛盾取得渔翁之利。
以智利为例,这个世界第二大锂产国在IMF模型中被列入欧美阵营,但事实上,智利大多数矿产都销往中国大陆。但智利政府一直以「扩大对欧洲出口」为诱饵,以赢得对方在欧盟-智利贸易协定中答应让步。结果,布鲁塞尔当局通常反对袒护本地生产商的强硬立场因此软化,同意让智利以便宜价格把锂卖给欧盟境内的加工产业。锂是制造电动车电池不可或缺的原料。
又如镍生产大国印尼,中、美都争相拉拢,但印尼也一直运用强大的谈判筹码,逼贸易伙伴国砸钱在印尼投资设加工厂。
强权威逼力量远不如昔日冷战时期
诸多案例显示,地缘政治碎片化背后的权力不平衡,和第一次「冷战」的情况截然不同。如今美国已没有强得令人招架不住的财力或军力,能协助推翻商品生产大国不配合的政府,像1954年促成瓜地马拉政变,把时任瓜国总统阿本斯(Jacobo Árbenz)拉下台那般。阿本斯是民选总统,但计划在美国资方拥有的香蕉种植场推行土地改革。
市场供需自会找到出路
即使商品市场政治上一分为二,纯粹就市场供需而言,也意味贸易限制驱动的涨价,会导致长期的解决之道。在瑞士圣加仑大学主持「全球贸易警戒」计划的艾凡涅(Simon Evenett)教授指出,稀土矿物(但不是精炼成品)的产量升高,已削弱中国大陆掌控对手国取得全球供应的能力。2015年,中国大陆生产的稀土占全世界总产量比重超过80%;但到2021年,美国、澳洲等其他地区采矿大增,已导致中国大陆的稀土产量占比降到58%。
企图掌控市场的代价高昂
企图控制商品市场的政府,通常也会发现必须为此付出高得难以承受的代价。拿俄罗斯为例,现在情况已明朗化,七大工业国(G7)对俄罗斯石油销售价订出每桶60美元的上限,并未导致俄国总统普亭的战争机器停止运作。一部分原因是,俄罗斯采取方法回避,包括「黑暗舰队」(dark fleet)油轮。而且,因为G7诸国也希望避免全球石油短缺毁了本国经济,那项限价策略注定效果不彰。
同理,中国大陆2020年对澳洲实施贸易限制时,北京后来不得不让澳洲的铁矿砂出口不受此限,原因就在中国大陆无法从其他来源取得足够的供应量。
结论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贝堤的结论是,政治人物所谓「地缘政治碎片化」的说法,很常听到,但在大宗商品市场和价值链却罕见实例可验证。当然,也许现在只是初期阶段,各国政府未来可能进一步裂解市场,企业也可能得花更多时间调适新现实。然而,所谓全球重回「冷战」时代、强权瓜分全球粮食和矿物资源的说法,目前为止论据仍十分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