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求药”阿里
"内部信的核心目的,是对内对外传递信号,稳住股价,安抚员工。"月初,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发布全员信,宣布集团完成组织架构调整,推出全新的"1+X"架构,将此前的传统AI与生成式AI业务架构再次进行调整。
但这并未完全消除员工对此前裁员阴影的忧虑。"1代表主业,主要是卖卡,也就是AI算力租赁;X则是传统AI等亏损业务,"一位接近商汤的人士解释,"如果盈利状况得不到改善,X部分的业务恐怕还是会面临裁撤。"
组织架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裁员带来的注意力,将市场的讨论焦点引向了全新的组织架构——"X"代表的各生态企业将设立独立CEO,并全权负责业务发展。
根据内部信的描述,这些生态企业将享有更灵活的激励机制和融资渠道,从而能够更加敏捷地抓住各自领域的市场机遇。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阿里。2023年3月28日,阿里宣布启动"1+6+N"的组织变革,集团之下成立独立运营的六大业务子集团。无论是商汤的"1+X"还是阿里的"1+6+N",其核心理念都是通过业务拆分,让每个部门独立承担盈亏责任,同时激发更大的想象力。
但在阿里内部,"1+6+N"并非一片赞誉。部分员工认为,这种架构调整更像是自建篱笆,拆分之后,各业务板块反而陷入重复造轮子的内耗之中。
对于饱受市场质疑的商汤,这次雷同阿里的组织变革,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药到病除?答案并不难以预见。
惯用调整手段
这并非商汤首次进行组织架构调整。
早在2023年,商汤就已将原有的四个业务板块重组为生成式AI、传统AI和智能汽车三大板块,试图以更聚焦的方式应对市场挑战。
生成式AI即提供生成式AI的模型训练、微调及推理服务业务,传统AI即过去四大板块中的三个的综合——智慧城市、智慧商业与智慧生活等AI业务,而原来四大板块之一的智能汽车板块保持不变。
商汤在2023年全年财报中解释称:"以生成式AI业务为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保持传统AI业务和智能汽车的优势。"
根据商汤最新的2024年上半年财报,生成式AI收入增长256%至近10.51亿元,占总收入60.4%,绝影智能汽车业务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100.4%,占总收入比重从2023年的5.9%升至9.7%,包括智慧城市在内的传统AI收入板块人民币5.2亿元,同比下降50.6%,占总营收比重约30%。
结合财报来看,此次业务重组的意图也就明确了。商汤试图通过突出自身优势业务,特别是押注生成式AI的未来,不仅能优化财务报表的表现,还能在市场上塑造自己作为生成式AI领域重要玩家的形象。
"说到底,这一举措就是想摆脱传统AI的标签。但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财务结构的调整,充其量只是引发一阵短期波动,根本没有新意——因为归根结底,这不过是财务技巧。"一位接近商汤的人士如是说。
商汤似乎在这一策略上乐此不疲,2024年再度上演了一幕类似的调整。最早的端倪出现在其10周年全员信中。
10月22日,商汤发布了10周年全员信,信的结尾提到:"在组织层面,围绕战略和核心资源,我们将构建更加集中和高效的组织架构,推动资源的集中和集约化投入,加快组织和管理的年轻化进程。"
彼时,商汤正深陷裁员争议。媒体报道称,裁员波及了安防、自动驾驶、医疗、研究院等多个业务部门,有的甚至"整个团队全砍",赔偿方案为N+1。
员工普遍的感知是,这份信件其实是裁员的信号。裁员往往是公司调整组织架构或业务不善时的常见决策,"邮件发出后不久,HR就开始逐个找人谈话。"
直至12月,商汤再次发布全员信,宣布"1+X"架构调整。这次组织架构的调整,实质上是此前周年信中提到的"集中和高效的组织架构"的具体落地。
回过头看,这次大规模的调整其实并不让人意外。除了当时的裁员争议,另一方面,商汤内部对于周年信中提到的新组织架构并没有太多的感知。在商汤,团队的调整并不罕见。
一位商汤员工表示,"进公司几年,几乎每年都会经历组织架构调整,每次一有调整,真正踏实做事的机会就被打折。"
在10月邮件发布后,据「市象」获悉,商汤已经进行了部分架构调整,包括涉及研究院和智能驾驶(IAG)体系下的二级部门,推行扁平化管理。
结合去年业务整合和今年的"1+X"架构调整,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一记"俗手"——共性在于,商汤的传统AI业务正持续收缩。"商汤为了迎接这波AI浪潮,裁掉了许多曾经为2B2G服务的老业务。显然,这是转型中的阵痛。"
学习阿里"好"榜样
根据新的 "1+X" 的架构:
"1" 代表集团核心业务,包括之前的生成式AI和传统AI的视觉模型;"X" 代表重组拆分的生态企业矩阵,包括智能汽车"绝影"、家庭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
在生态企业中,将设立独立的CEO,并对业务发展负责。同时,这些生态企业将获得更灵活的激励机制和融资通道。
这让人联想到阿里巴巴在去年3月启动的"1+6+N"组织变革:
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并分别建立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的董事会,实行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对各自经营结果负总责,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各个集团和公司的人、财、事全面独立,每个业务对自己的业务结果负总责。
不仅如此,商汤发布的10周年全员信提及"加快组织和管理的年轻化进程。"在吴泳铭出任集团CEO后的全员信中也提及:4年内,要让85后、90后作为主力管理者刷新业务管理团队,创造让更多年轻的阿里人成为阿里的核心力量的机制和文化环境。
"这次组织调整与之前阿里的大规模调整非常相似。"有多年大厂组织管理经验的索骥咨询合伙人王晟这样评价道。"不过,阿里最终大部分的调整又回到了原点。"
今年3月26日,阿里巴巴公告撤回菜鸟上市申请。此前,阿里云和盒马上市计划也被陆续叫停。前任CEO张勇时期的"1+6+N"方案正在被吴泳铭革新。
据虎嗅此前报道,在阿里内部,1+6+N在开会时不再被提及。有集团副总裁级别及以上人士在不同场合表示:对内对外,都不要再提及"1+6+N"。
近期,阿里宣布成立电商事业群,整合国内外电商业务,包括淘天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以及 1688 和闲鱼两个战略级创新业务。有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是,此次调整中提及,为确保对核心战略方向的支持和保障,财务线和法务线将实行集团统一管理。
这些变化本质上在传达一个信号:阿里,正在从"分"到"合"。
阿里的转向并非没有道理。"‘1+6+N’架构实施后,沟通成本呈指数级上升,获取数据变得困难重重,甚至与其他部门的合作都比与外部合作还要艰难。过度的内部协调让大家把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处理内耗上,哪还有精力做业务?"这一点,「市象」从多位阿里员工处得到过类似反馈。
"组织调整是为了更好地配合业务促进业务的,关键还是在于业务发展趋势和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对于商汤和阿里的组织架构调整,王晟对「市象」表示。
谈及商汤的效仿分拆。"不如收缩,只是可能管理团队觉得还能博一把,分拆当然能够增加下面点自主灵活性,但同时资源也更分散了。"
现阶段,阿里已经从"分"到"合",这说明分拆并不是解药。形式上的变化并不关键,核心问题依然是业务本身。从这个角度来看,商汤的拆分对于公司业务和发展的实质性推动,也未必能带来太大意义。
商汤要向内求
"在传统的AI1.0时代,模型生产的主要成本在于研发人员的投入。而在生成式大模型A1 2.0时代,模型生产的成本主要在于算力资源的投入。"
在商汤十周年内部信中,徐立特别强调了一句话,商汤员工普遍将其解读为裁员的潜台词。但这句话不仅透露出裁员的可能性,也直指商汤亏损的核心之一——高昂的人力研发成本。
根据公开资料,从2018年至2023年,商汤近6年研发分别投入8.49亿元、19.16亿元、24.54亿元、36.14亿元、40.14亿元和34.66亿元,累计投入达到163亿元。平均研发费率超过70%,尤其是近两年,研发投入占比都超过了营收的100%。
今年上半年的财报中,商汤依旧延续了这一现象。2024年上半年,商汤营收17.4亿元,同比增长21%,但研发费用高达18.9亿元,同比上升6.1%。
可以说,作为一家以算法起家的AI公司,商汤在研发上的巨大投入早已超越了传统软件公司的范畴。然而,连年亏损的根源不仅是巨额研发成本,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其业务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进一步分析,商汤在传统AI领域的计算机视觉(CV)业务中,泛化能力的缺失是核心痛点。客户需求高度非标准化,导致商汤的业务工具箱无法做到标准化,每一个需求都意味着大量的工作量。这样的技术瓶颈和高定制化需求无疑大幅提高了成本,进一步拖累了业务的扩展能力。
IAG(智能汽车事业群),商汤绝影的内部管理和业务现状非外界看到的光鲜模样,个别细节能写成一部"故事会"。
当然,上述问题并非商汤独有,而是AI 1.0时代公司普遍节节败退的缩影。AI 1.0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路径,暴露出了难以规避的局限性。
如今,商汤自喻已踏入AI 2.0时代,但问题在于,AI 1.0积累下的"技术财富",在大模型驱动的AI 2.0背景下,可能反而成为一种沉重的历史包袱。技术迭代的方向改变后,这些曾引以为傲的资产是否还具有竞争力,依然充满疑问。
目前,财报数据显示,商汤在生成式AI业务上取得了一定进展。这得益于其较早的布局。这确实营造了一种"遥遥领先"的氛围,仿佛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如今,随着互联网大厂的强势杀入,并不能保证商汤的先发优势不被蚕食。
"传统AI 1.0时代的业务竞争不过别人,亏损,那凭什么到了AI 2.0时代,就能All in成功?"一位接近商汤人士这样质疑道。
12月11日,商汤宣布,根据一般授权配售新B类股份。总配售金额达到27.98亿港元,扣除相关费用后的净额为27.87亿港元。这距离商汤上一次配股仅过去半年。6月27日,商汤科技曾成功完成一般授权配售16.73亿股新B类股份,总集资额超过20亿港元,
公告称,上次配售所得款项截至本次公告前已全部使用。短短半年时间,20亿港元已全部耗尽,足见商汤科技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与运营压力。
这次配股筹得的资金能否在新架构调整后实现有效造血,而非再次迅速耗尽,仍是未知数。但可以确定的是,至少短期内,商汤暂时"手头宽裕"了。
"又有饭吃了,兄弟们。"一位商汤员工半开玩笑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