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筏子客》讲述后方抗战史

地质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刘虎新作《少年筏子客》日前出版上市。小说还原了日军轰炸下的兰州百姓日常生活,挖掘了主人公如何从一个单纯只为谋生的筏子客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的心路历程。

讲述筏子客的抗战史

据刘虎介绍,小说《少年筏子客》描写了这样一段史实:抗战期间因日军的封锁,前线缺少汽油,当时国内唯一的产油基地玉门油田决定尝试用羊皮筏子从嘉陵江把汽油运到重庆。一群长期漂流在黄河上的筏子客接受了这一挑战并顺利完成了任务,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少年筏子客》的核心围绕一个刚到“圆锁之年(兰州习俗中对12岁少年的称谓)”却被迫辍学当了筏子客的少年的心灵成长过程及精神自我塑造,表现抗战时期的兰州乃至大半个中国的风貌。“筏子客非常辛苦,不是万般无奈,谁愿意去当筏子客呢?”刘虎认为,越是这样的底层人民,越能代表当时中国国情。

“比较巧合的是,筏子客们后来运送汽油的嘉陵江恰恰是我童年时代生活的地方。近年来因为重庆有我的至亲,我经常去那里,所以写起来还算顺手。”刘虎说。

搜集抗战后方历史资料

每次创作前,刘虎都愿意花大力气去寻找现实故事,然后再艺术化、情节化。“创作之初没有确定一个具体的写作方向,我先广泛搜集抗战期间兰州遭遇日本轰炸、羊皮筏子的产生和运输特点、筏子客们的生活记录、老兰州风情、老照片以及和兰州密切相关的诸如西部商务、黄河垂钓、民风民俗、临夏花儿等资料。”由于小说涉及到重庆、包头等地,刘虎还专门收集了包括重庆和包头老地图在内的诸多相关资料。

最终,兰州百姓在抗战期间因日军无差别轰炸遭受的种种不幸,和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抗战的英勇事迹,触发了刘虎的创作激情:“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黄河兰州段岸边的作家,我觉得自己有必要让更多人知道兰州这段后方抗战史。”

鼓励小读者克服困境

小说《少年筏子客》最大的创作难度是如何故事化地表现一群筏子客在河流上的生活。为了让故事的推进不显得枯燥、单调,刘虎不断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对黄河和嘉陵江的了解,在不同的河段设计了不同的障碍和困境,把庸常的生活条理化、故事化、情节化、艺术化、情感化,让读者的心像随着羊皮筏子一起起伏。

作为一部儿童小说,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当下孩子生活之间的隔阂,刘虎重点通过对筏子客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相对应的生活场景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新鲜感。“这部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我希望告诉读者,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要利用克服困境的机会帮助自己成长;任何时候,唯有独立自主,才谈得上尊严。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本报记者张恩杰